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经济周刊》2004 > 正文
 

渤海会成为死海吗?(5)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0日 14:07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

  

  治污资金短缺是羁绊

  据了解,由于资金匮乏、市场化运作机制未建立起来等原因,碧海行动计划建设项目进展还不理想。有关资料显示,自2001年《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治理设施建设的进展和运行情况不容乐观。原因至少有二:一是由于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不断增加,使排污总量有所增加,控制难度加大;二是由于相关项目建设受资金影响尚未全面完成,且相当一部分建成项目也同样受资金制约无法稳定运行,严重影响了治污效果。

  辽宁省政府最新的一份资料显示:“列入国家计划的重点环保工程项目,尚有三分之一没有开工建设,主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资金投入未得到相应的保障,中央没有补助,地方特别是县区经济困难,建设资金难以到位……”

  类似的观点,在环渤海区域的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此,环渤海省市均出台了一些措施,如:辽宁省近年来在筹措环保项目资金方面,采取了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拓宽外资渠道、积极推进治污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运营主体企业化及运行管理市场化改革、按市场要求调整污水处理费等一系列措施。同样,山东、河北、天津也在资金筹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据了解,山东省烟台市套子湾污水处理厂每月运行费用需要200余万元,而该厂惟一的收入为每吨0.12元的污水处理费,月总收入约为90万元,缺口达100余万元。为了确保该厂稳定运行,市里不仅每月全额返还90余万元污水处理费,而且还要补贴该厂运行所需电费80余万元和运行费50余万元。

  显然,每年2400万元以上的运行费用,对烟台这样一个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城市也是不小的负担,对经济实力差一点的县市来说,更是难以承担。

  专家认为,治污项目如能盈利,将为其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同时可有效缓解污染治理资金不足的情况,实现环保与资源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巫致中曾向全国政协会议提交了数份关于海洋环保的议案。他建议通过建立污染处理行业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法律体系的缺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比如环保部门的地域管辖,实际出现问题需要层层上报,再找有关同级行政部门解决。同一条河流如果流经不同地区省份,需要在每段河流的截面检测水质决定责任,再做处理,不利于管理。因此,对于河流污染的事情应该统筹规划、管理,才不至于头绪多,相互推诿。

  另外,《海洋环境保护法》配套法规建设的滞后以及多头执法问题,是影响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因。尽管法律规定了涉海各部门的职权范围,但各部门职能交叉的问题依然存在。环保、海洋、海事、渔政、军队环保部门共同参与渤海的污染治理,“五龙治海”导致互相“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

  据记者调查,以海洋环境监测站点建设为例,《海环法》明确规定,海洋环境监测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并向国家环保部门提供数据。但因海洋部门一直未向环保部门提供相关数据,国家环保总局开始建设自己的海洋监测站点。目前我国拥有两套海洋环境监测网络,而建设一个站点至少需要投资200万元,再加上每年四五十万元的运行费用,两套监测网络的重复建设造成巨大浪费,而且双方的公报还存在监测数据不统一的现象。

  据了解,我国1982年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修订后从2000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但相关的配套法规并没有随之修订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4年来,没有一部相关的实施细则及法规出台,一些重要的海洋环境标准仍是空白。可以说,《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执行,目前还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另外,沿海和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海岸带环境管理等还存在着立法空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存在。

  据悉,国家环保总局正在组织拟订《全国海洋、海岸带环境保护规划》,推进环境容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度。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特别指出,遏制海洋环境污染关键靠法制。只有把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全面纳入法制轨道,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海洋污染不再继续。目前,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只是初步形成。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渤海是全球11个典型的封闭海之一,水交换能力差,海水的自净能力有限,更新周期长达15年。此时凸显的渤海污染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十年的污染积累很难在几年内消除。

  吴晓春建议,当务之急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决心,要减少捕鱼船,帮助渔民转产,防止捕捞过度。同时,要坚决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使资源能够再生和持续发展,严禁破坏海洋生物生存环境的项目上马。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曾吟唱出人水相谐的感人境界。当往日碧波浩淼的大海越来越失去她的容颜时,海洋环境污染这一多由人类自身行为制造的自然灾害,再一次向我们敲响警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渤海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