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经济周刊》2004 > 正文
 

渤海会成为死海吗?(3)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0日 14:07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

  

  狂捕滥捞也是祸端

  不可否认,狂捕滥捞也给渤海的水产资源以致命打击。

  昔日,曾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财富的渤海,如今却是渔船帆影片片,船船空仓而归。

  “我每次出海几十海里,辛苦忙碌一天,捕捞上来的常常是几十斤‘皮虾’。”山东垦利县一位40多岁的渔民告诉记者,“我们小的时候,海边小螃蟹满地爬,赶上落潮时,一个小孩也能拣上几斤的海贝;岸边水里的石头底下,只要看见有缝隙,就两手往里一卡,准能逮着一条小鱼。现在一条渔船出海,一天还没有过去在岸边的收获多。我年轻时,跟着父亲出海,一次就能捕捞上来足有400多斤的梭子蟹,1只蟹就有1斤半重。现在,那样大的梭子蟹,一个也找不到了。捕捞产量一年不如一年,东西越打越小,越来越少。”

  山东东营市红光渔村一位77岁的老渔民也告诉记者:“20年前,春秋捕捞对虾季节,一条船一天少者几十斤,多者几百斤、上千斤。现在,一年也见不着几只了。”

  在渤海边长大的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巫致中曾深情地回忆说:“儿时常与小伙伴一起在海边戏水游玩、捕鱼捉蟹。退潮时,站在齐胸的海水中,可以看到脚旁爬行的各种蟹,伸手可抓。金黄色的沙滩上,随处可以挖到沙虫。到了夜晚,打开手电筒成群小蟹聚在光区,用不多久就可以捉到许多。若用1米长的小树枝,系上线绳,绑上1只剥了皮的青蛙,一个夜晚可以垂钓二三十斤的螃蟹。如今,只能当作一种回忆了。”

  8月16日,记者在当地一家市场上发现,每个鱼贩摊前,堆放的海鲜极为有限。成百上千的鱼蟹,若按重量算,多者只有十几斤,少的只有二、三斤。

  “刚刚在渤海有所恢复的比目鱼、黄花鱼、海蟹等特产,体重本应长到一二斤重,或者三斤以上,而如今一斤能称上几十条(只)就被摆在了市场上销售。刚刚出生的小生命,就变成了人们的口中鲜,实在是太可怜了!”正在逛早市的周女士感叹道。

  在渤海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三个内海湾,鱼虾洄游产卵场受到严重破坏。原有鱼类116种,现在减至不足60种。优质鱼类被低质鱼类代替,种群结构日趋小型化、低质化、低龄化。据了解,山东省15万平方公里近海渔场除部分中上层鱼类外,大宗品种洄游鱼类基本形不成渔汛,局部海域呈“荒漠化”。曾经盛极一时的渤海中国对虾和小黄鱼产量分别由历史最高年份的4万吨和1.9万吨下降到目前的1000吨和几十吨。

  农业部渔业局一位负责人透露:“渤海独有的高经济品种对虾,近20年产量已锐减了九成。”

  随着渔业捕捞手段的高科技化和资源减少,渔船的网眼也变得越来越小。目前采取的禁渔措施,虽然行之有效,但开海之后,出海渔船数量和网具规格如果没有严格限制,必然造成集中时间打歼灭战,渔业资源的恢复和生产的良性发展还有待时日。

  红光渔村的一位渔民告诉记者:“有的渔民用那种‘虾皮网’,当地叫做‘裤裆网’,就像纱窗那样细,真是一网打尽。捕捞来的小虾一厘米长,只能用来做虾酱”。

  吴晓春说:“这种渔具是违法的。《渤海生物资源养护规定》中明确规定了渤海捕捞作业网具的最小网目尺寸。”

  这么小都打上来了,我们的后代还能吃上海鲜吗?一位专家愤慨地说:“一旦鱼苗都被捕捞上来,就意味着渤海的水生物正在遭受灭顶之灾。这是在干绝子孙鱼,断万代鲜的蠢事!”

  据了解,由于捕捞强度的不断增大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渤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群落生产力下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传统的优质渔业经济种类基本形不成渔汛,经济鱼类向短周期、低质化和低龄化演化,渔获品种质量降低。

  目前,渤海底层的水生物资源,只有上个世纪50年代的1/10。原盛产于渤海的一些珍贵的对虾、铁茄蟹、鳎麻鱼、比目鱼、黄花鱼、鲈鱼、鱿鱼、鲅鱼、蛤蜊等特色水产,相继出现了断档或绝种。

  在渤海捕捞产量中,上述特色水产在1953年占70.2%,1976年下降到只占4.3%。到了现在,渤海已经没有一种鱼类、贝类、螃蟹能够形成规模群带。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一些渔民仍在拼命地进行捕捞,为了高产,他们就在工具上下工夫,大量使用的立体状地毯式的拉网,使上自水面,下至海底的水生物无一漏网,就连刚刚出生的子孙鱼也难逃厄运。如此狂捕滥杀,导致水生物无容身之地,无休养生息繁殖之时。

  一项统计显示,20世纪50年代,环渤海地区集体捕捞人员不足6万人。之后,捕捞队伍以一个年代递增1万余人数量扩充。山东、河北、天津、辽宁三省一市,机动渔船总数1960年大约有550艘,1970年为3500艘,到了2001年,一下壮大到90000余艘。

  曾几何时,入海流域对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是一道没有解开的方程式。治理入海流域污染,虽然被环渤海地区各省市政府提上了重要议事议程,各项污染指标也有所好转,但在现实中,污染现象依然在延续、污染程度依然在恶化,边投资、边治理、边污染的恶性循环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救救渤海”似乎并非危言耸听。

  何日变“碧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渤海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