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逆差加重通胀 中国须警惕另一种通胀预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8日 11:02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刘晓午 在物价涨势汹汹的最近几个月里,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CPI“增幅”将会放缓,这一判断似乎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通胀有所背离。我们开设此栏目,旨在深入探讨此轮通胀的真正原因,未来走势,政策预期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一些经济影响。 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仍然让经济学家的神经紧绷——CPI同比增长5.3%,与7月份的增幅持平。1~8月份累计,CPI比去年同期上涨4.0%。 “现在通货膨胀仅是温和通胀,不值得恐慌。因为带动CPI指数上涨的主要因素——粮价处于一种周期性上涨,这是可控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曹和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特别强调,“真正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却是今年上半年我国首次出现的贸易逆差。如果贸易逆差在中国一旦成为长期持久现象,将引发强烈的、更为持久的通货膨胀预期。” 长期逆差加重通胀预期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额为2581亿美元,进口额2649亿美元,累计贸易逆差为68亿美元。 曹和平教授认为,“从未来的通胀预期分析,粮价因素对于通胀的影响要小于贸易逆差的因素。如果贸易逆差在中国一旦成为长期持久现象,将引发强烈的而且更为持久的通货膨胀预期。” 此前中国一直是顺差大国,迄今已持续了10年之久。尽管有专家认为,巨额的贸易顺差会转化为货币大量投放的压力,成为CPI上升的重要因素,而短期的贸易逆差能缓解目前国内的通胀压力。但曹和平教授预测,今年上半年出现的贸易逆差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信号。这个信号预示着中国极有可能步美国后尘,从贸易顺差国转为贸易逆差国。 “中国与美国一个非常相似的地方就是两个国家都是‘大尺度经济’,这种经济的特点就是内部市场大,需求形成了世界规模,容易产生贸易赤字,美国就是一个贸易赤字的例子。如果不高度关注,中国极有可能与美国一样形成长期的贸易逆差。”曹教授认为。 在过去7、8年中,中国的货币发行速度一直高于GDP增速,但物价水平相对稳定,涨幅微小;与此同时,在长期贸易顺差的影响下,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境外实体或机构以人民币货币的形式储存了一大笔财富。在未来数年中,如果贸易逆差不能改观,成为一种持续现象,这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对本币的需求小于对外币的需求,这将对人民币造成较大的贬值预期。 “一旦这种持续预期形成,境外实体或机构会立即将手中储存的人民币抛出,形成大量资本净流出,直接导致人民币贬值”,曹和平教授严肃地指出,“那个时候真正严重的通货膨胀就来临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解决的办法就是平衡目前进出口并重的外贸格局,高度重视贸易逆差对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加强出口,防止出口增速持续下降,防患于未然。” 粮价短期回落无望 由于引起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是粮价和食品的上涨,因此,探究物价上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要看未来粮食价格的走势。 曹和平副院长认为,目前粮价的上涨只是供给的不足造成的,是一种周期性的上涨,而并非是一种持续性的上涨。“2000年以来,国家粮食收购价格的降低,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粮食产量的持续下降,只有靠消耗国家粮食库存来维持缺口,这必然造成供给不足。” 中国农业专家袁隆平曾指出,自从1998年我国创造产粮5.12亿吨的最高水平后,连续5年粮食产量下降,到2003年跌到4.31亿吨。每年形成的粮食缺口达0.25~0.35亿吨,而去年的粮食缺口更是高达0.5亿吨。 “因而可以判断去年10月开始的粮价上涨主要是由于供给不足造成的价格上涨,粮价上涨一分钱,反映在流通环节中的食品价格就要涨三分钱,因而诱导带动了本轮物价的上涨。可以说粮价的上涨是市场供给不足的一种正常反应。”曹教授说。 而商品期货市场的不发达也是粮价近期持续上涨的一个原因。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只有小麦、大豆和豆粕等两个半粮食交易品种,整个交易总量不到粮食产量的20%。由于容量小,对于现货市场中粮价的上涨难以起到平抑作用,无法规避粮价上涨产生的风险。 “随着去年年末粮价的触底反弹,开始了周期性增长,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收粮入库也有一个过程,供给不可能短时间内放大,所以今年粮价仍然将高企。不过,从长期来看,随着供给的增多,粮食价格不会无止境的上涨,明年年中可能就会回落。”曹和平教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