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球化之F1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6日 11:09 《全球财经观察》 | ||||||||||
如果这个世界上除了戴妃香消玉陨那一刻,还有一个全球化标本的话,F1绝对是典范。更关键的一个事实是,这个F1现在在上海嘉定。F1比的是这些背后公司的实力,可能连比都不算,只是一个展示,一个跨国公司的嘉年华 作者:伍泰迪 北京瑞德公司品牌推广总监
第一次看F1的时候,还是在电视上,有一个香港口音的人大呼小叫地喊着“冼拿”的名字。那时候,冼拿是世界第一,舒马赫是没听说过的小角色。后来在国外,当然在国外我也没有足够的钱到现场去看比赛,想伪装成志愿者,又错过了机会,所以还是在电视里看他们呼啸而过。那时候,F1是一个离中国人很远的一个汽车比赛,相当于现在中国人看奥运会里的赛马。 那个时候,F1能有受众是一件很匪夷所思的事。大家的心目中体育是国家的事,如果没有一个国家队在这里做支撑,这些人不是为国争光,他们究竟是在忙些什么?这个问题很困扰人。当时在国内有关F1的报道中都一定要强调一下巴西车手塞纳。此塞纳即为香港人嘴里的冼拿,正如贝克汉姆之于“碧咸”。当时还有一个笑话,上海的一家报纸,在塞纳车祸而死之后有一篇悼念小文,说尽管这个世界上赛车手有冼拿、保鲁斯这样的高手,但真正能让世人尊敬的只有塞纳一人。作者不知道冼拿即塞纳,还想以此来衬托对方的高大。如果他知识再丰富一点,他还应该知道一个普罗斯特(也就是保鲁斯),那样的话,赛车手的世界就会整个double起来。那个时候,F1对于中国来说是一堆眼花缭乱的名字。 当时便有人分析,为什么我们不能组一个车队去参加F1?在一些人痛心疾首既而要发愤图强之后,有明眼人看出,F1这东西不能拿中国的桑塔纳去跟人家比。靠几个飞车很在行的人,他们技术再高心理素质再好也敌不过麦克拉伦车队身后那些任何一个都名声显赫的品牌的支持。就在国人们为此而伤心之际,有更明眼人进一步指出,别说是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就是单靠美国自己的力量也凑不齐一个完全或者百分之多少“国产化”的车队来。如此一来,大家心情就好起来:毕竟连美国都不行啊。 从比司机的手艺,到比车的好坏,最后大家发现比的是一部车背后的技术实力。更直白一点说,大家比的是烧钱的能耐。也是从那之后全球化变得时尚起来。沈宏非曾经介绍过一个来自于戴安娜王妃的全球化范本,大意是说:一个英国王妃和她的埃及男友在法国的隧道里发生撞车事故。被撞的车子是荷兰工程师设计的德国轿车,司机是比利时人,事故原因是他喝了苏格兰出产的威士忌。整起车祸经过被意大利的自由摄影师跟踪拍下,该摄影师当时骑的是辆日本摩托车。后来伤亡者经一个美国医生进行急救,使用的是巴西生产的药物。 而F1绝不比这个故事更差。如果这个世界上除了戴妃香消玉陨那一刻,还有一个全球化标本的话,F1绝对是典范:一个叫舒马赫的德国人,开着意大利生产的法拉利赛车(据说这个意大利汽车商还将被德国大众收购),接受美国一家烟草公司的赞助参加世界各地的比赛。同时,这个车的引擎和底盘是意大利的,但轮胎来自于日本,油料系统和电子设备来自于巴西一家公司,润滑油来自于英国(或者荷兰,这个需要问一下这个车队才知道是从哪个皇家壳牌定的货)。而在为这个车队提供的若干种衍生品服务当中,也会经常发现Made in China的产品。 更关键的一个事实是,这个F1现在在上海嘉定。如果我们考察一下这若干年来F1走过的历程,显然不仅仅是烟草业在左右赛事往哪里搬,而是哪个地方有市场他们就在往哪里去。欧美不用去说了,日本腾飞之时,于是有了铃鹿赛道;东盟发威,有了雪邦站;中国正在崛起,于是嘉定有了一个F1,郁知非下岗再就业,成就另一个辉煌。 全球化本来是说市场的一个词,也就是一个全球统一市场的问题。中国进入F1的世界显然于全球化不是那么重要,估计也会有不少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地指出一个发展中国家搞这么一个东西会不会是打肿脸充胖子。这种飞车比赛与小黑飞长城一样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有一点不同的是,随着F1,那么多的品牌在中国人心中更根深蒂固,这是他们最终的目的。F1比的是这些背后公司的实力,可能连比都不算,只是一个展示,一个跨国公司的嘉年华。 想一想这些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就在十几年前,北京,我们的首善之区有新人为了排场去麦当劳办婚礼,现在谁敢这么惊世骇俗?十几年之后,就发生了这么多变化,再过十几年,有什么事情发生现在还真的不敢想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