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新民周刊:淮河黑色内情 600亿用到哪里去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3日 15:59 新民周刊

  淮河,又是淮河。 污染,还是污染。

  十年治淮600个亿,淮河对我们的回应,就是举起有史以来最大的污染团狠狠地砸下!

  2004年7月20日至27日,淮河突然爆发有史以来最大的污染团,如同巨大的黑蘑菇,从
点点通个性天气 让眼镜成为历史
新浪彩信 幽雅个信 你的放心来自我的用心
上游奔腾而下,横扫千里淮河,充斥河面的黑色污染水团全长133公里,总量超过5亿吨,一路浩浩荡荡杀奔洪泽湖,顺者昌,逆者亡,满河黑暗,伏尸(鱼虾蟹)千里。>>发表评论

  2004年7月29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潘岳就此次特大污染在北京发表讲话:淮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50%,远远超过国际上内陆河合理开发利用程度30%的平均水平,河道基本丧失生态基流,已不能简单称之为河流。枯水季节,死水一潭;洪水季节,毒浪滔天,近万座水库闸坝的修建导致河流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不断恶化,河流的自然水文性质被彻底改变,淮河基本丧失自净能力。

  8月初,本刊记者一行四人到达淮河。

  淮河到底怎么了?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美丽的旋律流行50年后,有考证指出,这条美丽的大河就是淮河。

  历史地看,我们宁愿相信它就是淮河,因为“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沿淮膏腴,富甲天下;但现实地看,没人相信它是淮河,“淮”“坏”同音,淮河就是周期的水患,淮河就是不愈的背痈,每年汛期总是“脓血夹下”。

   血,是洪水;脓,是污染。

  治淮十年,耗资600亿,声势浩大,震惊中外。然而,功过未明之际,淮河举起了最大的污染团,创下了淮河污染“历史之最”,也创下了“治污十年之痒”的空前尴尬。

  数据后的内情

  考察淮河,必到蚌埠。

  我们到达蚌埠之际,污染团刚刚掠过,环保专家和蚌埠群众为我们描述了特大污染团通过蚌埠大闸的灾难性情景——

  先锋是鱼鳖,蟹虾是殿卫,无数水族抢着潮头夺命狂奔,无数鱼类跳到岸上逃生,无数龟鳖爬上堤岸乞命。污水的锋头浅黑带亮,阴沉中透出杀机;中腰是稠脓一样的黄绿色,表层水藻欣欣向荣;最后是酱鸭色的“大部队”,满河道浩浩荡荡走了近两天,污团所及处,肃杀一片。>>发表评论

  据安徽省环保部门监测,仅沙颍河(淮河上游最大支流)下泄污水形成的巨大污水团所包含的主要污染物接近安徽省2003年全年排放量,污染物总量达5亿吨,COD(化学需氧量)12万吨,氨氮2万多吨。河水主要污染指标在平时的基础上平添7倍,洪泽湖上氨氮超过平时的60倍,水质全为劣五类(指完全丧失水功能的水)。蚌埠市环保局局长杨军华告诉我们:蚌埠环保部门测定分析,这次特大污水团“先头部队”以生活污染物为主,氨氮严重超标,中、后段工业污水居多,COD、高锰酸盐大幅度超标。7月21日起,蚌埠等沿淮城市淮河取水泵被迫停机。刚刚有所恢复的河流生态严重破坏,淮河干流中下游养殖业灾害暂时无法估算。

  但,这个“历史之最”本不该发生,原因有三。一是淮河甫经去年特大洪水冲刷,现在又是江淮地区梅雨刚过,大量降水减轻了污染程度;二是今年4、5月份新闻媒体集中披露淮河污染“反弹”,国家环保和有关部门采取极为严厉的措施打击沿淮污染源排污,莲花味精、丰原生化等特大污染源企业一度停产,客观上减少了污染物积累;其三,淮河水利委员会一直保持以淮河干流流量4:1的比例下泄污水的方式“调度污水”,用工程措施防止污水集中下泄酿成事故,取得一定效果。但一场暴雨使污染迅速积累,仿佛向人们集中展示:淮河治污,十年不成。

  这是为什么?然而我们得到的解释却是云里雾里,一片糊涂。

  为了准确地掌握淮河情况,防治污染,国家环保总局和水利部淮河水资源管理局分别在沿淮苏、鲁、皖、豫四省主要31个河流断面建立水质监测网,均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实现对淮河水质自动监测。

  然而,一河污水向东流,数据总是不一样!以2003年淮河主要污染物COD?化学需氧量?排放的测定,环保部门认为只有70多万吨,这一数据比他们自己测定的2000年水质最好时还是少了约30%。而水利部门测定的数据是123万吨,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表述到媒体上就是污染程度“逐年下降”和“回到治理前‘原点’”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如不是日前暴雨导致150多公里长高浓度污染物集中下泄,两种观点孰是孰非,公众至今还一头雾水。

  安徽省环保局副局长徐家声告诉我们:环保与水利两家检测方式不同,环保部门只检测入河量,而水利部门从出厂沟渠算起;环保部门按一年225天计算,水利部门按一年300天以上计算。这种差异使安徽淮河流域COD排放量计算结果差了接近一倍。而周口市环境监测站站长张振海则认为:周口中小企业的污水85%以上进不了河流,就地蒸发或下渗了。言下之意周口这部分企业确实排污但并不污染淮河。记者9年前沿淮河采访就看到,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这样所谓的“九转内丹”的办法囤积污水,让大量的污水下灌下渗,将少量的污水伺机偷排。但是,地质学家、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副总工程师杨则东严肃指出:地表水与地下水是同一循环系统,如果我们“运用技术”,让污水渗入土壤,那就先污染地下水层,最终通过循环还是要进入河流,但造成的后果是经久不愈的“内伤”。>>发表评论

  由此看来,环保、水利两家测量出的数据都是大打折扣的。我们该信谁呢?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