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商务周刊》2004 > 正文
 
厦门的新世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1日 14:26 《商务周刊》杂志

  作为“五大经济特区之一”,厦门曾经以龙头的姿态把福建从“战争前线”带入到“经济前沿”,让这个处处横亘大山的省份有了“中心”的感觉。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空前的阶段,厦门的先发优势却在弱化。许多内地和沿海城市也早已和厦门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它们凭借着广大的腹地和便利的交通,占尽了地利的优势,尤其是福建南北两个“肥沃”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它们的发展犹如双龙出海,对丧失了政策优势的厦门形成了夹击之势。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让眼镜成为历史
新浪彩信 幽雅个信 你的放心来自我的用心

  对于厦门而言,避免被边缘化是一个非常现实、非常迫切的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建开始走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目标,而定义为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厦门,也因此迎来了一个在二次创业中再造辉煌的机会。2004年,厦门市政府正式把“特区行政区内发展路线”转移到“经济区域发展路线”。但是,该不该发展工业?如何拓展已显狭窄的厦门发展空间?如何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以及如何与整个经济区协调发展,与其他中心城市在协作中展开竞赛?厦门都必须——回答

  厦门的戏该怎么唱

  时值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记者走在厦门特区发祥地——湖里区的2.5平方公里的街道上,已经感受不到当年“福建前线”的情形。这里除了路边的商业橱窗和高楼,就是滨海大道上满眼的绿色。

  这个时候,全中国的眼睛都投向了万里之外的雅典,那里正在举行4年一度的奥运会,而整个厦门,则忙于为每年一次的“9·8”做最后的冲刺,8月12日上午,厦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动员大会,可以看作是冲刺的冲锋号——自1997年以来,每年的9月8日—11日,只有100多万人口的厦门都会一下子涌进上万名来自国内外的客商,参加一次名为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商务盛会。这几天,是厦门一年中最繁忙的日子,当然,也是厦门的商人们最眉开眼笑的日子,冠盖云集,熙熙攘攘,以至于厦门市人民政府不得不于7月5日发布今年第八届投洽会期间客房价格实行最高限价的通知。

  “9·8”的历史,实际上是中国对外开放20多年历史进程的浓缩和折射。1987年,作为最先享有“特殊”政策地区之一的厦门,开放意识已经弥漫开来,有人策划设计了以“招商引资”为主题的洽谈会。当年9月8日,厦门、泉州、漳州、龙岩4个地市联合主办的“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会”在厦门开幕,这就是今天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最早的发端。

  对于长期只有一个广交会的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来说,这个创举在当时显然令人眼前一亮。第二年,福建省政府汇集了全省9个地市的经贸项目和人力、物力,在厦门召开“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结果无论是与会客商人数,还是利用外资数额均有大的飞跃。

  1991年,国家外经贸部批准厦门作为举办口岸级贸洽会的国际招商城市之一,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也因此再次升格,由省内区域性的洽谈会演变为口岸洽谈会,主办单位亦由福建单家扩大到数省联合。至此,福建投洽会开始以“滚雪球”般的速度发展,国际知名度、外商与会人数、签订及投资金额都与日俱增。

  1997年,福建省投资贸易洽谈会再上台阶。国家外经贸部将之升格为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CIFIT),每年召开一届,并作为主办单位倾入更多的人力和心血。

  今天的“9·8”投洽会,不仅成为国内惟一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国际投资招商平台,而且除国家商务部这个主办方外,4家国际性经济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WAIPA)、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国际金融公司(IFC)也先后被吸引来参与协办。

  “投洽会走向国际投资博览会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兼任投洽会会务部副部长的厦门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黄河明介绍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家有关部、委、办、局、商协会都以成员单位身份共同参与大会组织工作,并组团参会参展,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瑞典、立陶宛、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政府也已确定将在大会期间举办投资环境说明会。另外,今年的第八届投洽会期间,除最高规格的“国际投资论坛”外,还将举办30多场投资热点问题研讨会,其中中国商务部将就“引进来”和“走出去”为主题举行近15场相关研讨会,围绕外资并购、服务外包、直销、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权与分销权、汽车零部件产业合作等多方面的内容展开研讨,组委会则将与中国国务院侨办、中国贸促总会、中国对外友协、中国工商联、农业部等部门共同主办6场论坛和研讨会。

  “投洽会的举办无疑会为中国吸引更多的外资,但投洽会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它也成功地为其他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如何吸引外资提供了范例。”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副主席Arvind Mayaram说。这可能是能够给予厦门“9·8”投资贸易洽谈会最高的评价了,更多的与会者,则为厦门提供了一个与众多潜在合作伙伴交流的绝佳场所而表示感谢。比如日中经济贸易中心会长谷井昭雄所说:“在上一届投洽会上,接触了中国各个省市自治区代表团,结识了很多朋友,我们吃惊地发现这里商机如此之多。”

  尽管“9·8”投洽会这张城市名片如此成功,尽管在这里完美演绎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中国改革开放之路,但曾几何时,一些厦门人心中有着一个疑问,厦门集全市之力为国内外的招商引资搭起了这个越来越漂亮的舞台,成全了别人唱戏,厦门留下了什么?

  继《深圳,你被谁抛弃?》后,互联网上也出现了一篇《厦门,你被谁抛弃?》,文章将厦门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的GDP相比,发现2002年时长三角15个城市除湖州和舟山外均超过500亿元,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有6个,珠三角地区9座城市中有6个超过500亿元,而号称“五大经济特区之一”的厦门,在2002年时GDP不足650亿,即使到2003年也才达到760.12亿元,“也就是说,把厦门拿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去,仅仅只能排在中游水平”。

  文章还提出,即使与投洽会招商引资方面,包括对与厦门有渊源的台商和闽东南华商的吸引力,厦门也落后于珠三角的东莞、中山、顺德等二线城市,落后于长三角的苏州、无锡。像与厦门相比不具血地缘优势的苏州,就成为台商投资地的新宠,台资企业目前在苏州就有3900多家,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有19个。

  事实上,特区建设23年,是厦门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GDP年均递增18.2%,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21.6%。但厦门始终面临一个根本性难题:厦门太小了。根据国务院2003年5月批复厦门的最新行政区划调整,只有湖里、思明、海沧、集美、同安和翔安6个区,没有下辖县市,共156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也小,户籍人口137万,加上外来人口217万。这样的城市规模跟全国所有的副省级城市相比是最小的,这就造成厦门的经济总量太小,对周边辐射的力度有限。2003年全市760亿元GDP,不仅无法与上文提到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大多数城市相比,就是在福建省内也只能排到第三,位居泉州、福州之后,而同为特区、同时起步的深圳,GDP已经达到了2000亿元的规模。

  随着改革的深入,尤其加入WTO之后内地的全方位开放,特区的政策优势几乎已经荡然无存。如何在其他城市呼啦啦崛起的时候,再度创造辉煌,这已经是摆在厦门眼前的严峻课题。

  如果把特区时代取得的成就比作一次创业,那么厦门依靠什么实现再度创业呢?《商务周刊》在对厦门的采访中深切感到:一个“大厦门”的形象有望在厦门的二次创业中树立起来,这也是厦门政府目前正在上下捭阖、左冲右突所要重新铸造的“主题”。

  边缘化的危机

  与特区命运一起沉浮的,还有厦门所在的福建省。改革开放之后,福建作为经济特区所在地,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一下从一个“战争前线,没有什么经济活动”的地方变成了全国的改革开放排头兵。

  但是,《厦门,你被谁抛弃?》一文中强调:“要问谁抛弃了厦门,就要问谁抛弃了以厦门为龙头的闽南三角洲,更要问谁抛弃了闽南三角洲经济占据半壁江山的福建省。”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全面铺开后,福建自然、历史积累下来的不利因素就越来越凸现出来。文章把这些不利的客观因素概括为“人口少,腹地小、城市化水平低、地理位置偏僻”,除此之外,福建崇山峻岭的自然因素就决定它没有腹地,要发展交通网络的成本高得惊人,而两岸局势的不稳,自然也影响着大量资金的投入。

  在福建的两头,就是中国最大的两个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这两个经济发展最快的三角洲被形象地称为中国的“双龙出海”,在全国的经济总量中,“长三角”占22%,“珠三角”加港澳占28%。而福建夹在两者之间,只占全国总量的4.5%,地位颇有点尴尬。

  在两个三角洲的夹击之下,福建经济怎么发展的问题变得十分惹人关注。在“福建之窗”网站首页上,一个就叫《福建的经济怎么发展?》的帖子被福建的网友们跟帖了长长的一串。帖子用数字对比表达着忧虑:“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台商对福建沿海地区的投资步伐放缓,福建这块台商最早的投资热土正承受越来越多的失落,台商对福建的投资占全部大陆投资的份额锐减,由1991年的32.13%下降到2000年的3.82%,9年间下降28个百分点。而台商对江苏的投资占全部大陆投资的份额从1991年的14.01%上升到2000年的48.01%,9年间增长34个百分点。”

  另外,台湾当局经济主管部门最近公布的资料显示,2004年首季核准对大陆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江苏省,比例高达54.64%。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广东省占19.17%及浙江省的9.81%,前三名合计约占本期核准对大陆间接投资总额的83.62%。其中并没有福建的影子。

  以上数字在记者采访厦门外资局、经发局等政府官员的过程中,并没有被否认,他们认为这些数字描述的趋势是对的。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徐金水教授证实:“2002年左右是福建吸引外资的最低谷,现在外资仍然是在南下北上,大量涌到了上海、浙江南部。”

  对此,福建省委代书记、省长卢展工多次不无忧虑地指出,福建过去的很多优势正在缩小或失去,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和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建改变了过去20多年主要着眼于本省行政区划内经济建设的“行政区自我崛起”的发展路线,致力于走以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的发展路线。

  2004年3月“两会”期间,福建代表团正式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目标。8月9日,福建省委召开七届七次全体会议,统一思想,原则通过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当天的《福建日报》刊发社论指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明确了福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定位,力图发挥福建作为珠江长江两大三角洲连接点和闽港澳台两岸三地结合点的作用,“它不仅凸显了福建独特的区位优势,把我省置于全国区域发展和区域整合的大局中,使我省得以化被动掣肘为主动突围,化竞争压力为合作动力,化山海天堑为发展通途,而且突显了福建在对台问题上的特殊重要性”。

  厦门市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洪英士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是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对厦门来说是一个机遇。他认为,省里定位厦门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是对厦门提出“海湾型城市”的深化和提高,也和中央定位厦门是“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是一致的。

  实际上,国务院1980年代在全国经济布局时,除了讲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三角洲之外,也有提到“闽南三角区”,后来另外两个三角长得很高,落差太大,因此“闽南三角区”基本上也就淡化掉了。但是,国务院给厦门的定位是很明确的:首先就是经济特区,其次就是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第三就是港口风景旅游城市。

  厦门计委主任郑栅洁向《商务周刊》阐述了这3个定位的内涵:经济特区的定位是对内对外辐射的窗口、对台作用和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主要是国家的布局,除了厦门,类似的提法还有大连、青岛、宁波;港口风景旅游城市的内涵就是“港”和“景”,“港”是厦门最重要的生命线,主要是海港和空港,“景”是厦门的自然环境。

  现在,福建省要求厦门和福州、泉州一起,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并对这三个城市分别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福州是省会,泉州主要突出民营经济,而厦门则要发挥经济特区的龙头带动作用。

  那么,厦门要依托什么来起龙头作用呢?厦门给自己的定位是“两个基地,四个中心”,就是建设“高新技术生产研发基地”、“对台交流基地”、“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金融商贸中心”、“旅游会展中心”、“文化教育中心”。

  在“两个基地,四个中心”中,第一个基地侧重于工业,第二个基地是全面的,而四个中心则全是服务业。

  厦门该不该上工业

  厦门提出的“两个基地,四个中心”,被认为是比较符合厦门的实际,也能发挥厦门比较优势的,但这其中的比例和先后,却是有争论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二产和三产的比例,以及制造业和“花园城市”之间的矛盾。

  2003年,厦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是2.6%、58.4%和39%。很多人认为对于厦门这样一个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将近60%的工业比重过高,应该以三产为主。

  但实际上,从1992年开始,厦门服务业比重就一直在下降,从1992年的49%掉到2003年的39%,11年降了10个点。现在还在呈下降趋势,而工业目前还在以20%的速度增长。

  厦门市经济发展局李明华工程师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说,厦门1980年建特区时工业产值还不足10亿,发展到现在,工业产值2004年计划完成165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的工业产值是1583亿,24年来平均的增长速度将近20%。

  厦门过去工业的辉煌,从产业结构来说,已经形成了三大行业: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工业、现代化工业。这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就占整个厦门工业产值将近40%,著名的品牌就有戴尔电脑、TDK电子元器件、日本NEC、富士电器等外企,也有厦门自己的民族品牌厦华、夏新、联想手机等。

  相对来说,服务业则缺少像工业领域里这么多著名的品牌。因此,厦大徐金水教授认为,“两个基地,四个中心”的提法有利于提升三产的比例。他认为,城市发展的层次越高,三产的比重就越大。

  但很多官员都提醒到,如果现在就放弃工业的话,整个经济就没有活力。而从逻辑上说,厦门也只有工业的集聚才能带动三产的发展,以厦门的物流业为例,最直接的发展就是靠着制造业带动,比如戴尔公司,2003年出口就达到17.5亿美元,而柯达也有2亿美元之多。

  另外,二产比例高是一个全国普遍现象,中国还处在一个工业化如火如荼的阶段,厦门现在也不可能停下来,因为现在它还是健康的。从厦门的定位看,它要成为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大区域之间经济比较活跃,人民比较富裕的区域,注定它的制造业要占相当大的分量。

  “将来一定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但现在厦门还需要集聚力量,还需要更多的经济活动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据李明华介绍,厦门目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0%,是厦门第一大支柱,也是财政收入的最大的支柱。当然,从未来看,他认为,厦门工业所占比重应该在45%-50%比较适宜。

  为解决环境和工业之间的矛盾,厦门市从“花园城市”和“港口风景城市”的规划角度,作了一些工业选择方向上的考虑:一是发展外向型工业,这在厦门有海运优势,比如石化;第二,对环保有严格的要求,一些传统工业要搬出本岛;第三,考虑到和周边地区的关系,假如厦门制造业跟周边高度雷同,那么厦门的土地、人力成本肯定比周边高,所以在产业上一定要往高端走,厦门将来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归纳他们的看法就是:利用“老三大”(电子、机械、化工)中的龙头企业推动厦门产业生态链的完善,向“新三大”高科技方向发展:光电、海洋生物医药和软件。

  岛外大转移

  事实上,厦门大发展与小盘子的矛盾在改革之初就凸显出来。1980年国务院批复厦门成立特区,特区范围只有2.5平方公里,到1984年,特区才扩大到全岛。但今天的厦门岛又趋于了饱和,在全省1.3%的土地上承载了全省14.5%的经济活动,并主要集中在厦门本岛(包括湖里、思明)133平方公里上。

  “现在,厦门连新的住宅项目都已经不批了,除了一些旧城改造项目。”厦门市规划局副总工程师刘建告诉《商务周刊》,2003年全市建设用地为132.57平方公里,已经超出了原有规划的范围——2005年建设用地控制在130平方公里内。同样突破的还有人口。

  对此,厦门市计委综合处副处长李晔向记者解释说,厦门向岛外发展和辐射由于受到历史因素、地理环境的影响,积聚能量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他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埠以来,厦门历史留下的模式就是整个经济活动集中在岛内,因为岛内毕竟有港口,改革开放后又修了机场。另外,岛内外不平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过去特区的范围是在逐步扩大的,从最早岛内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岛内外的1565平方公里的过程中,特区范围内外在政策上有一定的差别,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城市有两种体系,一些特区政策法规就出不了岛,而在岛外,尤其是同安、翔安加起来近1000平方公里的东部地区,就会感觉到这种落差很大。

  到1990年代初,厦门才有条件加快岛外的开发,特别是海沧,经过10多年发展,海沧现在的投资环境甚至比岛内还好,还有现在的集美区,也被定为新的发展区。海沧和集美现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得益于打通本岛向大陆的西通道(海沧大桥)和北通道(厦门大桥),岛内的优势得以辐射和传承到岛外。当然,这样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也确实需要具备一个投资能力的问题,毕竟光一个海沧大桥项目就耗去了厦门27个亿的资金。

  因此,2000年国务院批复的厦门“城市总体规划”,到了2003年不得不重新修改。8月9日和11日,记者两次走访了厦门市规划局。在这两次走访中,市规划局提供的各种规划图纸,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在厦门“城市空间拓展门槛和时序”图上,已经标注了一串串由本岛向岛外拓展的箭头,透露着一股向上的冲动。

  刘建告诉记者,这次调整使规划区的面积从原来的560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市域1565平方公里,同时城市空间布局上由原来的重点放在西海域(海沧一带),变成全市域一同规划,用规划的术语说就是“优化本岛,拓展海湾,扩充腹地”,换句话说,就是厦门未来城市发展空间主要向海湾地区和内陆腹地拓展。

  “厦门向岛外发展的态势其实是一种必然,”郑栅洁说,无论从区域发展还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城市层级的移动一定是沿海往内地、低层次往高层次发展,“厦门地域向岛外发展的过程,也是厦门产业升级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把一些传统的产业移到岛外或周边,腾出空间再去发展一些高新技术及其研发,产业上走高精尖的道路。”他向《商务周刊》证实,2004年,厦门市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当一部分的投资项目投到了岛外,比如医院、学校、卫生资源的整合、村村通公路、自来水等等,而随着厦门正在进行的东通道工作的推进,将来打通到翔安的通道,东部的投资环境就会和西部的海沧一样很快提升起来。

  与此同时,一些专家还提出,厦门要增强自身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口岸建设,做大做强港口。

  “厦门是因港而兴,港口被认为是厦门的‘生命线’。”厦门贸易发展局局长熊衍良博士说,综观世界城市群的发展,港口对于增强城市的集聚扩散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用这样一组数字来向记者反映厦门在全省外经外贸的地位:2003年,厦门市的进出口占到全省的53%,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87.1亿美元,而厦门市口岸进出口(包括外地企业在厦门进出口)占全省份额更高,达71.6%,进出口总值达252.84亿美元。这样的数字表明,厦门口岸进出口已经超过全省的70%,同时,厦门口岸对全省货物的集聚力还在增长,从2002年占全省的67.7%上升到71.6%,说明全省的进出口货物还在继续向厦门集中。

  熊衍良告诉记者,厦门地小人少,把进出口贸易做那么大,并不都是厦门企业所生产,厦门很大一部分是收购外地产品,或者委托别人生产。这样,厦门作为出口的集聚地,辐射到世界各地,同时,作为进口地集聚地,辐射到全省甚至全国各地。因此,它的口岸作用非常明显。

  在熊衍良看来,厦门港有几个优势:一是港口的硬件越来越完善,万吨以上码头和集装箱码头的数量一直在增长。2002年,集装箱的吞吐量是175万标箱,2003年就上升到233.1万标箱,居全国第7位,比上年增长32.9%。二是厦门有一个良好的通关环境,建立了海关、动植物检验检疫、税务等相关机构的协调机制,通关能力强。三是厦门得益于经济特区时的优惠政策,进出口贸易人才和企业方面比别人早了一步,所以厦门培植了相当数量的进出口企业和人才。

  在最近的一份关于如何贯彻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区域战略的文件中,厦门市政府再次强调了港口是厦门发展的一大资源,从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高度看,港口仍然是影响全局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厦门市将高起点推进港口的规划建设,重点加大港口岸线资源开发和深水泊位建设力度,扩大保税区范围,促进港区一体联动的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拓宽港口腹地,进一步增强港口辐射力,同时,提高港口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使港口成为推动厦门经济再次腾飞,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繁荣的重要支撑。

  城市联盟

  大力发展岛外和口岸的厦门,要想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城市一较短长,同样必须走区域合作的道路。郑栅洁向记者强调:“当前随着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国内区域经济整合趋势正在加强,厦门必须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来审视自己的发展空间、发展路径和发展政策。”

  在福建省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构想中,厦门被赋予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希望以厦门为龙头,“加快闽东南开放和开发,内地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简称海峡西岸繁荣地带,积极参与全国分工、加速与国际经济的接轨”,建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

  “这是国家和省里对厦门的要求,也是厦门必须承担起来的历史使命,更是厦门自身取得强大竞争能力、服务能力和集聚扩散能力的必经之路。”郑栅洁说。

  而如何贯彻这一使命和规划,记者在厦门采访期间,除了扩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做大做强港口以进一步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调整产业布局以促进产业积聚、加快体制创新、密切对台交流和合作等建议之外,诸多被采访的官员、学者乃至出租车司机都提到了一个名词:城市联盟。

  按照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规划,福建一共提了3个中心城市,尤其在闽南三角,就有厦门和泉州两个中心城市。这其中的一个微妙之处在于,泉州在整个福建省经济总量最大,泉州行政区域广阔,下辖的县市有十几个之多,尤其它下辖晋江、石狮的乡镇企业更让它如虎添翼,但它的缺陷是整个城市没有一个大的中心城区,像一堆小石头子凑起来的大石堆。而厦门的GDP只相当于泉州或福州的60%左右,但从土地上说,厦门只占整个福建的1.3%,人口占4%,GDP却占全省的14.5%。

  一个是小而集中,一个是大而分散,泉州和厦门的竞争已是摆在桌面上的事情,如果互相恶性竞争,对整个区域都不利。徐金水认为,往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关键是看福州、厦门、泉州3个中心能否在协调中互相协作进行良性比赛,形成共同发展的城市群,倘若协调不好就会打乱仗,产生副作用。

  厦门市规划局副总工程师刘建把这种冲突归纳为三点:首先是港口和航线的冲突。现在,同一个厦门湾内就有两个港口——厦门港和漳州港,它们的航道相同,设施一样,陆域也重叠,需要协调规划,避免重复、恶性竞争。同样,针对厦门“国际枢纽港”,泉州则设了一个“泉港区”,以港口经济为主。其次,厦门、泉州、漳州三地的陆地交通干线也是相同的,包括319国道、福厦铁路都是一条线经过,三地距离太近,漳州与厦门海沧比邻,泉州与厦门翔安接壤。最后,就是厦门由于行政区范围小,人口少,水、电等一些重要资源已经无法自己保障,与周边城市存在竞争关系。这些都需要联合发展,站在区域合作的高度协调解决。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建省规划厅牵头,从2003年开始成立了城市联盟课题组,对厦漳泉3个城市的规划进行拼接。目前,课题组提出了3个城市需要协调解决的9个问题:城市空间布局、区域交通建设、区域供水、港口规划建设和岸线的分配、机场建设、基础设施走廊的预留、市政设施共建共享、九龙江和晋江流域环境保护、旅游业发展规划。同时,课题组建议近期搞好8个方面工作:开展厦漳泉城镇密集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加强3个城市交界地区的规划对接、开展基础设施走廊的预留、加强厦泉向金门供水方案的协调、开展厦门从长泰饮水的研究、推行区域市政建设(包括区域水厂、垃圾污水处理厂的共享)、研究三方交界地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控制。

  今年7月30日,由省建设厅牵头,3个城市第一次召开联席会议,会上形成了很多共识,草签了一个“厦漳泉城市联盟共同宣言”。

  刘建认为,城市联盟只是在行政区域不变的前提下,解决多方多赢的问题,但要最终解决利益冲突的问题,降低解决问题的内部行政成本,就必须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否则,土地资源、能源问题、空间问题,都会制约厦门的发展。也只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厦门才能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和对台作用。

  行政是有边界的,而经济是无边界的。已故的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现在的世界是开发的世界。”厦门正在走向这个未来的新世界。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厦门的发展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