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中国警戒线 当前通胀率是否过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5日 11:11 中国经营报 | ||||||||||
主持人:今年1~6月和1~7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了3.6%和3.8%,而6、7月CPI更是达到了5.0%和5.3%。5%这个数字好像比较敏感,有人认为5%是中国目前能够接受的通货膨胀的基本心理底线。请问各位,当前的通货膨胀率高吗?如何看待今年以来CPI的运行情况? 宋国青:现在的通胀率相对来讲,属于较高的。但近几个月来CPI的高位运行实际上都在预料之中,我们在去年8~9月份就预测到了今年CPI的增长水平。过去3个月,消费价格指数环比增幅约为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人民银行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小幅上升,这主要是由于能源价格上升造成的,这种情况基本正常。需要强调的是,CPI是一个滞后指标,当前的CPI反映出的是去年的贷款和投资过热情况。我们现在关键要分析的是下半年和明年的CPI运行情况。 徐宏源:从过去20多年的五轮经济增长周期来看,5%的CPI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数字。CPI在5%以内比较正常,是绿灯区;CPI在5%到9%之间,算作温和通胀,是黄灯区;9%以上属于严重的通胀,是红灯区。目前CPI的水平正处于温和通胀的下半限。 我认为,2000年启动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与前四轮经济增长周期比较,平均速度明显放缓了,其中GDP增速下降了1.2%,物价指数下降了4个百分点。所以我觉得判断通胀高低的标准区间应该修改,各个标准应该下降一个百分点。可以认为4%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数字,CPI在4%到8%之间才算作温和通胀。从1~7月份CPI3.8%来看,目前的通胀是温和的。那种根据西方经济的数据来推算出中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最根本的是中国GDP高位增长远远超过西方国家GDP的增速。 但现在CPI不能再涨了,因为CPI从绿灯区进入黄灯区有一个加速度,在黄灯区越过中限后,又会产生一个加速度。为了防止加速度的进一步产生,我们应该加强宏观调控,提前控制好领先指标。 袁钢明:我认为当前的CPI是非常正常的,甚至低于预想程度。现在的CPI指数运行情况,早就被警惕性极高的央行所预知。今年年初,央行曾经有一个内部报告,预测说第三季度CPI将达到全年最高值,所以现在的通胀情况是可控的。 相比之下,今年CPI的增长幅度可以说小于去年11月份。去年CPI从10月份的0.4%一下跳到11月份的3%,这是极不正常的。而今年CPI从年初的3.2%上涨到7月份的5.3%,花了大半年时间只跳了两个百分点,说明它的运行是正常的。同时,最近连续3个月CPI环比也出现负增长,增速放缓。 所以对于本轮通胀的来临,我们大可不必惊慌,其实这只是一次经济上升过程中的结构调整。虽然CPI超过了5%,但是看看市场上什么东西在涨价呢?其实绝大多数的日用消费品平均水平都在下降,有段时间粮食涨了,但现在也趋于平稳了。这与以前那种物价全面上涨的严重通货膨胀有着质的区别。 下半年物价还会涨吗? 主持人:从各位专家的分析中,我们感觉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目前的CPI运行情况基本处在预料和可控范围内。宋国青教授一贯认为,通货膨胀是个移动靶,是过去式;那么现在人们关心的是,下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的物价还会涨吗?CPI还会在高位运行吗? 宋国青:9月和10月CPI可能仍在高位运行,处于6%以下的可能较大。下半年粮食等价格基本稳定,CPI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上涨动力。从11份月开始,我国的CPI将会从高位回落,整体物价将下调。明年的CPI运行更为乐观一些,可以以3%到4%为目标,主要原因在于今年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发生了较大的效果,贷款和投资增速下降,明年也会影响到居民消费物价。 徐宏源:8月份可能是物价的一个拐点,第三季度是CPI的高峰期。分析8月5.3%的CPI指数,可以发现新涨价因素占0.7个百分点,而老的涨价因素占4.6%。进入第四季度后,老的涨价因素消失后,CPI的运行将会下降到一个平台。 有人认为下半年居民水电价格存在继续上调的可能,从而成为物价上涨的新动力。但国家发改委已经下发了相关文件,要求CPI超过3%的城市不能上调居民水电价,所以这部分新涨价因素是可控的。退一步说,即使居民水电价下半年涨了,从CPI的构成来看,居民煤电气价只是服务价格的一部分,占CPI的构成比例没有超过10%,所以这部分的调价对CPI的影响是较弱的。 袁钢明:考虑到翘尾因素, 9月份到10月份的CPI还带有去年老的上涨因素2.6个百分点,新老因素叠加,所以这两个月的CPI可能将继续冲高,第三季度CPI可能超过5%。一旦到了今年11月份,老的上涨因素将会消失,CPI的高低直接决定于下半年的新上涨因素。 我认为,下半年能源价格存在上调的可能性。现在的能源紧张形势说明,煤、电、油等能源价格在政府严格的控制下,远低于真正的市场价格。如果政府考虑调价,势必影响居民煤、电、油的消费价格,这种上涨具有较大的可持续性,可能给未来CPI带来较大的影响。 如何打好下一张“防通胀”牌? 主持人:为了防止通货膨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着手,防止经济过热;今年又从信贷和土地审批等方面,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给经济降温。不过,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定下了3%的物价目标,从现在的情况看,能否实现呢?我们在宏观调控上,还要做哪些“防通胀”文章? 宋国青:从全年的情况来看,可能突破3%的目标。现在很多人建议升息,直接作用于现在的通胀。但我一直强调,通胀是一个滞后指标,不能到了第三季度CPI达到最高值,就升息。现在决策的依据是对明年CPI远期的一个判断。所以升息的最佳时机是在去年9~10月份,现在已经错过了,如果再来动用这种手段,应该慎重。 我对下一步的宏观调控有四点建议,即行政调控措施应该淡出,调整汇率,减税和升息。这其中,汇率调整是外界争论最多的。我为什么主张提高汇率呢?提高汇率有一大好处,就是降低出口增长速度。江浙一带为什么闹电荒,实际上出口带动了经济的过热,从而造成了煤、电、油、运紧张,如果降低了出口增速,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资源和能源的紧缺程度。我国去年出口4400亿美元,增速达到了30%~40%,如果降20个百分点下来,把增速控制在10%左右,出口可以减少800亿美元左右,那么这个数字可以把GDP的增速降下来,这样通胀率也就自然下降了。想想看,宏观调控前后,为什么国家迟迟不调整利息,就是为提高汇率让路。我认为,汇率提高5%~10%是比较正常的。利率政策相对来讲是比较灵活运用的,可以根据前几项政策的运行情况来考虑是动用利率进行调节。从宏观调控的政策顺序来看,我认为利率调整可以放到最后。 徐宏源:今年CPI达到4%左右可能性较大,尽管这样,我的观点是保持汇率和利率的基本稳定,适度放松银根,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因为我们现在最大的任务是防止经济的硬着陆,而并非一定要实现3%的物价目标。 应该说前一轮宏观调控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在调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乐观的因素。我现在最担心的是,目前出现了财政和信贷双紧缩的迹象:1~7月份我国财政支出节余了4000亿元,7月份当月支出仅增长了6.6%,而当月财政收入增长了27.2%;另外,1~7月贷款与去年同比减少了4600亿元,从7月份当月的情况看,我国实际贷款总量的增长出现了负值,财政支出和信贷双下降是我国历年所罕见的,也是全球经济界所少见的。长此以往,将降低社会需求,影响企业资金流动性,直接导致我国经济迅速趋冷,出现硬着陆。 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建议是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要由发债转为减税,特别是降低企业所得税,减轻企业负担。第二是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中国目前GDP10%的增速和5%的通胀,贷款增速降为15%是不正常的。我建议,以前定的贷款增速不要超过17%的目标,现在应该根据实际经济情况,改为贷款增速不能低于17%,达到18%~19%是比较正常的。 至于利率,我认为在中国目前利率传导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调整利率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对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的效用也是不够的,即所谓的利率失灵。特别是在目前行政调控手段还没有淡出的时候,升息的效果并不明显。所以与其天天讨论升息,还不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利率传导机制,把存款利率放开,给一个上浮50%到100%的区间,在确定基本利率的同时,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袁钢明:实现3%的物价目标的手段其实很多,就看值不值得。我的观点很明确,就是行政调控措施要尽早退出,市场化调控手段要尽快介入——小幅升息,这也是对应付通胀较为直接有效的一种货币手段。行政调控手段降温效果虽然明显,但是太强烈了,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一刀切的现象,付出较大的调控成本。相比之下,小幅升息是比较温和的市场手段。 我们的宏观调控临界点到底在哪里?把物价控制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同时我们能承受GDP的下降幅度——前后两者的交汇处,应该是我们宏观调控的一个临界点。宏观调控是一个综合调控,不能只盯着物价指标。如果仅仅为了达到上半年政府制定的3%的物价目标,就动用各种手段降温,那么宏观调控就变成了单向调控,经济会出现大起大落,最终将影响经济的健康增长。所以,在我们能承受GDP下降幅度的区间内,我们应该调整物价目标,从3%调高到4%。事实上,调整物价目标在国外是比较正常的,调整了物价目标后,我们的宏观调控会更从容。 链接 遭遇通胀 欧洲: 欧央行6月时预计欧元区2004年通胀率为2.1%,略高于该行制定的“接近但不超过2%”的目标值上限2005年将下降至1.7%同时2004年和2005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1.7%和2.3%,2003年为0.5%,但是这种预期的基础是2005年石油价将由2004年的平均每桶34.60美元下降至31.80美元。 通胀率在欧央行制定的2%的目标值上限附近的波动时间已经超过了央行的预期。自2003年6月以来欧央行一直维持利率不变。这与世界上其他主要央行的调息步伐不一。 英国: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英国过热的住宅市场的降温正使得消费者活动出现期待已久的跌势,这使得许多分析师纷纷下调对英国进一步上调利率的预期。 不仅住宅市场可能较英镑空头的预期更具弹性,而且英国经济的其他领域也有望继续表现良好,这使得通货膨胀的威胁尤存。因此,虽然有迹象显示房地产业有所降温,英国央行还是可能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 汇丰银行驻英国的经济学家认为,就现在的情况而言,英国经济的风险是经济增长过快,而不是过慢。英镑兑欧元应有同样的上升趋势,这是因为欧元区的产出缺口依然大于英国。瑞银的分析师称,这意味着欧元区通货膨胀和加息的可能性仍不大。他认为,在当前以收益率为主的环境下,欧元与英镑之间的利差将继续主导欧元兑英镑的走势。 墨西哥: 为控制油价上涨引起通胀加速,墨西哥央行8月27日宣布将提高利率,这是墨西哥央行今年第五次上调利率。根据墨西哥央行提供的数字,在截至8月15日的过去一年中,墨西哥消费物价上涨了4.7%,这是自2003年5月以来消费物价上涨最快的时期。今年1月份以来,通胀增长幅度已超过4%,通胀加速的主要原因是油价不断上涨。墨西哥央行计划通过调节货币政策在年内把通胀控制在2%到4%。综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