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改革争论的积极意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4日 13:33 经济观察报 | ||||||||||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对几家内地公司的财务分析引发的讨论,最终上升到对整个中国产权制度改革的争论,这是我们在过去两周里看到的变化。争论各方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但是这并不代表争论本身毫无价值。 抛开那些情绪化的宣泄,对所有抱着澄清事实、理清思路的愿望而参与这场讨论的人,我们都愿意表达我们的尊敬。如果说,我们曾经有一个阶段,以不争论的方式,为改革
郎咸平教授通过几个个案告诉我们,国退民进已经成为国企和民企合伙瓜分国有资产的一场盛宴,他认为,以民营化为主导的产权改革方向根本就是错的,应该立即停止。虽然我们缺乏学术根底,无法对他的个案分析做出评价和判断,但是,我们认为,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例显然不是个别的,但是我们依然不能认同,对国企产权改革的全面否定。 而且,正如一些学者已经讲到的那样,民营化的改革路径,确实是过去20多年改革不断试错的一个必然结果。国有体制本身无法解决激励和约束的问题,虽然我们也曾经希望,能够在国有体制的框架下解决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会发现这样的路径选择是否正确,过去就有过很多的争论,在最终确定这样的改革方向之前,也经历过多次的反复,但是最终我们发现,如果不改,我们面对的可能是更大规模的国有资产流失,中国企业也很难在市场中获得生命力和竞争力。 我们注意到,很多内地的经济学者,包括一些亲身参与了改革进程的学者,他们不同意郎咸平教授的结论,甚至认为郎教授并不了解中国改革的现实情况,但是,对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国有资产流失,大多数人其实与郎教授一样,抱有同样的忧虑。我们知道,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他们中的许多人一直在不停地呼吁,并且试图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也是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很多人诧异于在这次争论中近于一边倒的网上舆论,不过,简单地把它们归为产权改革的支持派或者反对派都不准确。这提醒我们,即使在理论层面,我们已经解决了改革的路径问题,并且达成了共识,但是,对于以民营化为主导的产权改革路径,在一般百姓中间,也仍然有许多难解的疙瘩。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当我们以企业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其中的时候,我们会关注什么?在过去的数年中,我们中的很多人都经历了各种样式的企业改制,但是很显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企业怎样被兼并,被收购,被MBO,被民营化,我们经历了身份的转换,经历了企业的巨变,但是我们可能并没有机会知道这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很多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例发生了。如果我们经历了这样的改制,我们也有理由怀疑民营化的过程,即是国有资产流失的过程,是一些人侵吞国家人民财富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相信,即使那些对郎咸平教授表示支持的人,也未必会赞同回到国有企业包打天下的体制中去。他们所质疑的,是那些没有在阳光下透明而公开进行的改制过程,是不明不白地承担了改革成本,却无法或者很少享受民营化好处的畸形改制。 但是一般企业的员工,或者作为个体社会成员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弱势,并没有能力监督这个过程,甚至也缺乏专业能力对改制进程本身作出评判。因而,要保证民营化过程不被扭曲,就必须把这个过程置于法治化之下,需要一套规范而透明的程序,需要对每一个环节的有效制约和监督。我们可以说,即使如此,也不能确保堵上一切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但是如果规则缺失,就必然会有更多的人质疑,并且失去置身其中的大多数人的认同。 在这场争论中,我们还发现,尽管从理念上说,支持产权改革路径的人都认同,民营化的国有企业改革,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同时,也让大多数人得到了实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仅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总体情况,还没有哪个政府部门或者学者拿得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对于改制前后企业本身发生的变化,也少有全局意义上的论证。我们相信,这是一项并不容易完成的研究,但是很显然,真正以严谨的学术方法所得的研究成果,对于社会公众理解改革的好处和必要是有帮助的。即使我们无法为这场争论划上句号,改革本身却一定会得到更多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郎教授的观点值得大家认真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