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招标 助学贷款商业化重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9日 09:06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程志云 李利明 北京报道 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作,这个国家助学贷款运作中的矛盾焦点有望在2004年新学年开学之际有重要突破。 教育部、财政部、央行、银监会四家联合近日推出全国助学贷款招投标活动。与以
“本月底,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将正式揭晓最终投标结果。”教育部教育部学生贷款管理中心的周先生告诉记者。 “为了保证助学贷款的运行,主管单位此次给予中标的商业银行不少优惠政策。”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希望助学贷款能不断通过商业化、市场化操作建立稳定的商业化模式” 2004年新政 “我们仍然在等待总行招标结果,今年是否开展助贷,和谁合作,还是未知数。”工行海淀支行一位信贷员告诉记者,目前该行已经暂停所有助学贷款相关业务。 此次竞标是将委托给教育部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的100多所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分成两部分进行打包,每个部分通过招标方式整体包给一个或者多个银行,全国助学贷款招标的一部分。 今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实行由政府按隶属关系委托全国和各省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为了保障商业银行能够有利可图,该《意见》规定,一,改变目前在整个贷款合同期间,对学生贷款利息给予50%财政补贴的做法,实行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全部自付的办法,借款学生毕业后开始计付利息。二,延长还贷年限,实行借款学生毕业后视就业情况,在1至2年后开始还贷、6年内还清的做法。这就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还贷压力,同时也缓解了银行的违约率问题。 除此以外,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此次四个管理机构还将联合出台一系列政策细则规范助学贷款的操作和运行。 一位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此次财政部即将出台的最大的优惠政策就是,根据具体的违约率,国家财政可以最高补贴15%的银行所发放助学贷款,而这给商业银行预留了不少操作空间。如果通过与学校的合作,控制违约率,银行所承担风险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目前,助学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大多数学校的违约率都高达20%以上。尽管以往财政补贴损失额的50%左右,但随着违约率的上升,商业银行仍然损失惨重。 除了财政补贴的优惠政策以外,三部委为了降低助学贷款违约率,准备逐步实施一些重罚机制,建立学校、社会、公安环环相扣的大学生诚信体系,银行也将拒绝为“黑名单”上学生办理住房按揭。 据了解,为了配合国家助学贷款的商业化运作,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三家将联合成立全国助学贷款办公室来取代以往教育部单独直属的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除了负责联络接洽协调银行和高校关系的传统工作之外,该办公室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协助财政划拨助学贷款补贴,并且规范统一助学贷款的标准和流程。 2003年困境 国家助学贷款最早从1999年开始,随后连续出台了相关政策。 “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几乎是一年一变,但总的思路是放开各项限制条件,帮助贫困学生获得贷款支持。由于有国家政策要求,我们几乎是闭着眼睛发贷款,只要学校能提供贫困证明和学生证就可以。”工行一位具体经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工作人员说。 然而,2003年央行的“8.11文件”使国家助学贷款陷入困境。 去年8月11日央行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下达2003年度国家助学贷款指导性贷款计划的通知》要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在编制、下达本行系统内基层经办银行国家助学贷款信贷计划时,对于借款人违约比例达到20%(违约率指借款毕业生连续90天还本付息违约人数/进入还款期人数)且违约毕业生人数达到20人的高等院校,可以暂不列入编制范围。” 该文件一出,全国大量高校助学贷款停发,以往尚未办理的助学贷款缓发,而这种情况持续了整个2003学年。 由于高校多次财务告急,2003年底,由教育部牵头,联合央行、财政部共同进行助学贷款的专项调研。时任教育部学生贷款管理中心综合处副处长甄秀欣告诉记者,该调研主要针对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目前执行的“四定三考核”政策的真实作用何在;其二是今年贷款的具体落实情况。调研结果最终形成报告上报到国务院。 “2003学年是高校异常困难的一年。”中国化工大学学生处的冯老师告诉记者,目前,该校1000名老生的助学贷款刚刚和银行签订合同。500名03届新生的助学贷款仍无着落。而北京理工大学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该校仍有200多名03届新生助学贷款无法落实,“这些学生去年通过绿色通道进入学校,就等于欠着学校的,这给学校财政带来巨大压力。” 等待全面破题 一位国家开发银行人士认为,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作,这是矛盾的焦点所在,也是国家助学贷款自开办以来始终未能解决的难题。 事实上,办理助学贷款的5年间,学校和商业银行的合作矛盾重重。 银行认为高校对学生还款监督不利。一位银行具体经办人员告诉记者,高校违约率太高,银行根本承受不了这么高的违约率,学校方面对银行配合不够。 而不少高校学生处的老师对银行不重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也很不满,“除了03年没有办理贷款之外,有的学校甚至大二、大三的学生贷款都还没有着落。” 其实,为了解决贷款问题,工行曾要求学校提供一定金额的风险抵押金。从100万到200万不等,存到银行,不计利息,但是鲜有学校响应。 从最初围绕担保问题出现的学校不愿意、也没有资金实力担保,到后来免担保后银行与学校间关于责任问题的相互推委,再到学校是否应缴纳风险抵押金之争,政策性业务的商业化运作总是伴随着政策性调整而引起不同的争论。 有媒体报道,即便出台各种优惠政策,辽宁助学贷款仍出现了无人应标的现象。据介绍,辽宁省教育厅国家贷款管理中心与几家商业银行进行过接触,但对方反应平淡,至今未有一家商业银行表露出经办助学贷款项目的意愿。 上述这位国开行人士认为,像助学贷款此类政策性业务是首先保障这些弱势学生群体的学习权利为第一要务,而盈利则是放在第二位的。这和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的原则是相背离的。现在商业银行奉行追逐“大行业、大企业、大客户”的方向,而助学贷款带给商业银行的是手续繁杂、工作量大、利润微薄、违约率高。凡此种种,都表明二者仍存在一些矛盾。 该人士进一步认为,目前国家虽然给了商业银行很好的政策,贴息和风险补贴政策,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但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仍然不是一项很赚钱的业务。 所以,最终解决国家助学贷款运作中存在的政策性和商业性之间的矛盾还有待时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