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气东输合资中止:失去机会的不仅仅是外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4日 07:44 青年参考 | |||||||||||||
本报记者 邵洁 发自北京 在8月3日“西气东输”管道全线贯通的前一天,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油”)发布公告,中止西气东输项目《合营框架协议》。经历了2年零1个月的艰难谈
杨青曾全面参与国家“西气东输”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的撰写工作,据他回忆,依据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当时国务院鼓励外商参与西气东输项目,而且专门为此制定了一些特殊政策。例如,以前根据“外商指导目录”国家限制外方开发管道项目,而在审批西气东输项目时,国务院则允许外资参与,而且允许其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合作、合资均可,甚至允许外方控股。 杨青称,中国政府当时提出的基本政策是,西气东输这条管线从上游到下游,是全线对外开放,全面对外开放。 对于国务院为什么批准外方进入西气东输项目,当时的解释是,此工程在中国前所未有,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风险自然也大,有像壳牌、埃克森—美孚这样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参与,成功系数可能更高。 然而中石油最近的骄人成绩似乎有力驳斥了之前的揣测,中石油独立作业,仅用两年的建设就打通了整条管线,前锋燃气早在去年10月已抵达上海。最迟到今年12月31日,西气东输工程将全线实现从新疆塔里木向上海、浙江等东部地区商业供气,比原计划提前一年。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未来的几十年中,西气东输运行能否做到安全可靠?能否确保不发生类似川东事故?中石油的技术能否成为西气东输强有力的保证? 对此,杨青承认,西气东输从上游到下游,确实存在一些国内以前没有碰到过的技术问题。 比如上游的气田开发,克拉2号是西气东输的最大主力气田,属于异常高压气田,埋藏数千米、压力高、建设周期长、开发难度大,国内对此类气田没有开发经验。杨青同时表示相信中石油的技术水平,“凭借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技术力量,我相信中石油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既然技术上“可以相信”,中石油又“富得流油”,那么外方的退场是否真的无所谓呢?业界曾有专家认为,这么好的项目为什么要让外商介入呢?他的回答是,西气东输如果谈判成功,对我国的天然气工业发展大有裨益,而且对于中外双方来说,这条管线都有其战略意义。 杨青说,外商希望参与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内谋求发展,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尤其是西气东输,连接了从新疆到上海、从西到东的产品管线,对外方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感觉到外方非常积极”。 而对中方来说,虽然技术上有足够的实力,但国内企业正处于转型过程中,缺乏经营管理、项目投融资以及项目管理的经验,应该说迫切需要一些国际化的市场运作经验。 “如果没有这样的经验,那么国内公司很难担当我国石油工业改革的重任;很难担当市场化之后,在参与、适应市场甚至是驾驭市场方面的能力培养的责任;也很难担当我国能源尤其是油气国际化之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培养的重任。这些都比技术重要得多。”杨青评价道。 中国的能源问题,尤其是油和气已经越来越不能离开整个国际环境来谈国内问题了,“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我们不能去学习、掌握以及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如果我们对国际游戏规则连认识都没有,那样是很可怕的”,他特别担忧的是,国内的相关部门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他进一步说,我们不必对中西方各自的游戏规则作对错的评判,虽然西方游戏规则并不一定符合中国国情,但最起码应该了解西方的做法。因为“对中国企业来说,学习国际游戏规则本身就是重要的”。 中外双方历时两年的谈判无疾而终,杨青觉得非常遗憾。但他同时表示,在管道工程建成贯通之后,外方在开拓用户方面所起的作用已相当有限,因此在“独挑大梁”,将工程进展到目前这个阶段时,中石油只有一件事可以做——就是“往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