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瓶颈制约内蒙古资源转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9日 15:05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支斌 谢闻南 尚志新 资源家底不清——地质勘查勘探不到位,已成为制约内蒙资源转换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中国济济时报记者在国家电力部门获悉,今年中国预计电力缺口2000万千瓦以上,
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统计资料,截至2000年底,在《全国矿产储量汇总表》中,内蒙古自治区有66个亚矿种,其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其中居前三位的有30种。全区保有的资源储量占全国保有总量的22.4%,仅次于山西省,位居全国第二位;预测资源量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之后,也居全国第二位。 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采访时了解到,如果迅速把内蒙古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会对缓解全国煤电油运供给紧张状况和实现国家能源战略发挥更大的作用。 资源家底不清 地质工作程度较低 据了解,最近几年,内蒙古地矿工作者经过艰苦努力,在铜、富铅--锌、铀、锡、金、银等矿种的找矿上有显著进展。但由于近20年来,国家地质勘查投入严重不足,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工作明显滞后,有些地区近于空白。 为深入了解内蒙古资源转换的瓶颈问题,中国济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总工程师郭利军。 他介绍说,内蒙古自治区多数矿种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地质勘查工作在建国后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内地省区相比,地质工作程度仍然较低。截至2000年底,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仅完成全区国土面积的6%。固体矿产勘查,近年来由于投入不足,一直未有重大突破。大部分矿产地存在着勘探程度不足、开发利用研究程度低或难以开发等情况。在目前保有的矿产资源储量中,经济意义不明或开发效益较差的资源量仍占较大比重。总之,内蒙古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但发现、探明新矿床的潜力较大。 地矿人才设备资金严重不足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以及国土资源、地矿勘查等有关部门在找矿和资源转换方面做出过很大努力和成绩,但面对国家能源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他们的现实困难又显得比较突出。 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调查,内蒙古地矿局有17000名职工。其中,离退休的7000人,下岗职工5000人,上岗的仅3000多人。中央划拨经费2个亿,离退休人员工资等费用就占去1.3亿,下岗人员生活费等每年要用去2000多万元,在职人员的养老保险金每年2800多万元,基地维护费每年1000万元。该局一年的费用也只剩下不到2000万元,维持基本生存都十分困难,几乎没有能力进行企业化经营和开展地质找矿工作。 郭利军对记者说,内蒙古现在搞勘探专业的有2300多人,实际上真正进入一线找矿的去年底统计是112人。现在的设备与上个世纪80年代比较退化得很厉害,新添的设备非常少,这几年能活下来主要是凭设备,凭原来的老底。目前,内蒙勘探队伍的设备非常陈旧、落后,有效的找矿手段比较差。 郭利军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设备也不是资金,而是真正坐下来研究地质、研究找矿问题的人越来越少。更重要的是人才匮乏,每年招大学生都招不来,一听说每月八九百的工资,呆两天就都跑了。地调院和地质局分开后,又走了一批人才。他说,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严重不足,再接续不上这个队伍就完了。 人员结构也非常不合理。在2002年底郭利军做了一个全局技术人员的统计,30岁以下的不到50人。前三年自治区有优惠政策,事业单位30年工龄50周岁可以提前退休,这就退掉了很大一批技术人员。 郭利军说,内蒙古有一个比较大的治金研究院,搞选矿的,也跟我们的情况差不多,非常好的资源就是拿不出来成果,结果这个研究院也垮了。 地质勘探投资来源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这位在地矿勘查开发领域干了大半辈子的副总工程师还向记者表示,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内蒙古自治区,要把地质工作者当 “财富”,不要当“包袱”,在处女地上找到矿就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源、资产。郭利军说,今年,自治区政府筹集了3亿的资金用于地质勘查就是英明之举。 他建议,政府的投入应主要用在“发现”上,而不应用于“探明”上,因此应多部署1:5万区调、1:5万物化探等工作,多发现矿点和靶区,通过传媒宣传出去,用3亿资金引来30亿资金,提高自治区资源资产的总量和经济总量。 他说,内蒙古要能真正发展起来近期还得靠资源。现在自治区投资这3个亿,说明政府对地矿勘查非常重视。整个矿产资源工作,包括矿产资源评价尤其是前期勘查工作必须进入政府系统,如果单纯用市场手段来调节矿产勘察评价工作在现阶段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加大对内蒙古自治区资源勘查勘探的投入 郭利军说,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像国外一样的勘查资金渠道。在国外,那些大公司进入地矿勘查地区,首先由政府出资,把前期的平台搭好,这就是所谓的地质平台,是公益性的,然后进行商业运作的时候企业进来,但现在我们国家没有这个平台。目前融资渠道还是应该以国家拨款制为主,同时也应该探讨在资本市场中融资,因为地矿勘查具有公益性,比如前期的普查等工作更是这样。地质勘查完了以后才能开发,转为经济优势。这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认清基础性地质工作的公益性,予以充分重视,进行政策支持。首先,为了缓解我国煤电油运的紧张局面,快速发展内蒙古的能源开发和能源利用效率更大化,国家应该加大对内蒙古自治区资源勘查、勘探方面的投入。 因此,他们建议,中央政府安排专项基金加大内蒙古地区的地质勘查工作力度,加快发展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尽早开拓矿业市场创造条件;建议近期内在重点成矿区带北山——阿拉善区、大兴安岭中南段、华北地台北缘中西段等地部署战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资源勘查和地质环境调查治理项目。在加强基础性调查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大规模矿产资源及地下水资源勘查工作,力争早日实现地质找矿找水的重大突破,同时也锻炼出一支业务精、装备先进、特别能战斗的地质野战军队伍,为发展内蒙古乃至全国的地矿事业,保持矿产资源持续供应和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更多贡献。 郭利军还表示,地矿勘查工作做好了,效益会以几何基数增长。这里面普查是地矿勘查的基础性工作,最具公益性,是大致了解地质成矿条件、矿质类型。预查是概率了解,详查是详细了解一下。地矿详查完了以后下一步是开发,国外也是做到详查这个阶段银行才贷款,做到详查也就是可行性研究的那部分,意味着开发这个地区至少有15%的利润,拿着这个可研报告到银行贷款就可以实施开发了。 内蒙古的那些大矿山都是至少做了详查,过去是国家现在是商家去开发。要是地矿普查的话,就是说明情况还没搞清楚。50%的可靠程度,多数要失败的,地矿预查的成功率就更低了,所以是需要国家支持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只有详查是可以了解到地矿70%的情况,保证程度比较高,所以这个时候商家才肯来投入谋利。 郭利军强调,内蒙古现在的情况,好多地区叫矿点,实际就是采一块样品,这个样品代表是一米长、两米长或者两公里长,它没有数据标在图上。地质商家可能听了你的介绍他不懂来投,或者来了以后瞎投,因为你知道的太少了。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们一致认为,自从国家实施统配煤矿属地下放改革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勘探投资没有了来源。煤田勘探投资不落实,已严重影响了内蒙古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此外,还应该加速地质勘探队伍的建设,如大力推进企业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