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对“世界垃圾场”说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8日 17:45 新民晚报 | ||||||||||
很少有人质疑中国在过去20年中取得的经济成就——它养活了13亿人口,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国,并保持了亚洲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问题是:繁荣留下了一个世界垃圾场吗?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17日就此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垃圾场”并非危言耸听
“以前从事经济工作时,我曾自豪地宣称中国是‘世界工厂’。但现实是,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制度,产品出厂后,剩下的很可能是一个满地狼藉的‘垃圾场’。”潘岳说。 据悉,环保部门目前正在多线作战:3月,更为严格的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标准出台;4月,一轮打击重点流域非法排污企业的行动启动,5000多家工业企业开始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正在建设中;7月,相当于欧洲二号标准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限制标准开始实施。 但现实并不容潘岳过于乐观:截至目前,全国仍有六成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十五计划”中的二氧化硫治理项目也只建成了21.9%。 巨轮转向绿色GDP “中国像一艘巨轮,调转航向时速度也许很慢,然而一旦转头,就谁也无法阻挡。”潘岳说。 六月底,环保总局和统计局宣布全面启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项目。“‘GDP’到‘绿色GDP’反映了中国发展思路的深刻转变,”潘岳说。 绿色GDP是指在现行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基础上扣除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后的结果。“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成就只用GDP来衡量。它不统计环境污染,不统计生态破坏,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潘岳说。 根据规划,中国将用3至5年时间初步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土地、森林、矿产和水资源等4种资源将成为首批参与实物量核算的资源。海南省和重庆市已经开始森林资源核算试点和工业污染、水污染核算试点。 但潘岳认为,只有绿色GDP和政府官员的任免升迁紧密联系,才能够真正扭转巨轮的航向。完善的官员考核标准中除了校正后的经济增长数据,还应该包括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质量变化、饮用水质量变化、森林覆盖增长率、环保投资增减率和群众性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量等指标。 公众参与决策成为现实 8月9日,环保总局公布了《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确定了两类建设项目和十类专项规划将实行公开听证会。“这使公众参与环境决策从书面规定成为了可操作的现实。”潘岳说。 听证制度只是中国系列环保制度突破之一。去年9月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除了保证了公众参与环保决策的渠道外,还赋予了环保部门更多的权力。该法规定:对于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专项规划,环保部门拥有“一票否决”权。 但环保执法的权力仍然有限。按照《环境保护法》和相关条例,环保部门只有检查权和罚款权,并不能直接关停污染企业。有权这样做的地方政府出于对失业的顾虑,又往往不愿这样做。此外,法律规定的罚款额度远低于很多企业运行治污设施的成本。守法成本比违法成本高的现实导致污染屡屡反弹。 生态科技的路还很长 潘岳说,无论是理念还是制度,最终都要落实在技术层面上。而环境友好型技术在中国还很稀缺,尤以新能源技术为甚。 数据显示,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污染排放量则高出几十倍。面对今夏三分之二的省市拉闸限电的事实,潘岳说:“别的国家发展新能源技术早一天晚一天都行,惟独中国不成。” 据悉,到2020年,中国的水力发电、核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将会是现在的3倍、5倍和38倍。国家“八六三”计划电动汽车项目已于2001年启动,旨在研发使用替代能源、尾气排放低污染的新车型。此外,循环经济技术、大面积生态退化的修复技术、区域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和生态监测预警系统也在研发中。 潘岳强调,政府应打破权力部门和企业的垄断利益,将财政大规模投向生态技术的研发,并用税收政策加以鼓励。但他坦陈:新技术从研发到普及还需很长时间,在此过程中,中国需要国际技术合作。 “以‘世界垃圾场’告终的文明,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文明。中国要走一条不同的路,一条从坟墓到摇篮的生态文明之路。”潘岳说。 新华社记者李萱娜(据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