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存贷款基准利率时代 管制利率时期到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4日 10:48 《财经时报》 | ||||||||||
如果美联储持续调高基准利率,从而引至国际资本源源不断回流,那么,将会为央行留下更多、更灵活的运用利率手段的空间 中国的利率政策,似乎已经迈进了“后基准存贷款利率时代”。 种种迹象表明,虽然利率管制时期的基准利率——传统的存贷款利率的影响力依然
日前,央行公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首次而且频频出现“管制利率时期”这样的字眼。这或许是央行新型利率政策向传统利率政策告别的一个宣言。 观察2004年以来央行实施的一系列货币政策,从此前市场给央行开出的升息条件看,没有什么时机比现在升息更为成熟,尽管货币供应量、贷款规模、工业增加值等一系列经济指标已经回落至央行的盯住范围。 继6月30日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宣布将联邦基准利率升高25个基点,8月10日,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FOMC)再次决定,提高短期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1.5%;同时宣布,提高贴现利率25个基点至2.5%。而且,从种种经济指标看,其加息步伐短期内难以停止。 另一方面,中国央行此前一直宣称,将息口盯住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5%的增幅,而这个数字在6月被击破后,7月同比增长达到5.3%,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几乎持平。更为重要的是,其先行指标——PPI(生产者价格指数)7月也再次创下8年来的最高涨幅,达到6.4%。可以预见,三季度CPI同比涨幅可能还会有所扩大。 不过,从央行本周二(8月10日)公布的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看,短期内加息的迹象仍难觅踪影。在这份长达37页的报告中,虽然有一句积极评价——“运用利率等价格杠杆进行调控对银行体系和实体经济可以产生渐进式影响”,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调控,仍被放在首位。 在本期报告中,稳步推进利率自由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利用0.9~1.7倍的贷款利率浮动空间,同时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自主权,则被央行浓墨重彩。央行利用微观主体变相加息的意图跃然纸上。 央行在其货币政策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充分利用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赋予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权,以价格手段筛选信贷资产,才能综合实现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风险与收益对称的贷款定价原则,保证了宏观调控和结构优化的政策导向以价格信号的形式向微观经济传导,从而有利于避免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中可能出现的“一刀切”和“急刹车”。 应当说,央行并没有撒手对基准利率的控制,只不过利率目标已经发生了转移——除了公开市场盯住商业银行流动性,利率指标也已经纳入它的视野。近期,央行已将成交量最大的7天期回购利率波幅盯在2.2%~2.4%的窄幅波动。 事实上,随着存贷款利率波幅年初再度扩大,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实行浮息制度、公开市场操作制度日益完善,一种与传统利率政策不同的市场化调控政策正在构建,即从中央银行到金融机构的利率,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利率以及金融机构对微观主体的利率逐步波动,以前阻碍货币政策顺畅传导的机制正在理顺。 由此,假如再以利率管制时期的见识来揣度眼下的央行货币政策,大概只能是“刻舟求剑”。 当然,无论如何,目前还是中国利率政策的一个过渡时期,或者说还处于一个“后存贷款基准利率时代”;虽然其作用力不容忽视,甚至仍可能是央行利率政策最后的“杀手锏”。 在目前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上下限没有彻底放开的情况下,如果物价涨幅超出贷款利率0.9~1.7波幅区间所能容忍的程度,那么,央行势必进一步上调贷款利率上限,而存款利率是不是也该随之上调?事实上,今年以来,各类存货和存货所用资金大幅增长,原因就是多数商品的价格升幅已超过贷款利率,从而诱引企业利用贷款资金囤货套利。 此外,协调本外币利率政策,促进资本有序流动,也是目前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或许意味着,如果美联储持续调高基准利率,从而引至国际资本源源不断回流,那么,将会为央行留下更多、更灵活的运用利率手段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