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根渐松 短期难促投资反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0日 10:51 《财经时报》 | |||||||||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市场人士又陷于一种深深的恐惧之中。 与前段时间担心宏观经济将因紧缩过度而“硬着陆”不同,此次他们担心的是,近期货币政策所出现的松动迹象,或将使已经被压缩的投资重新燃起。 货币政策目前确实已有松动征兆。这从央行和银监会近期的有关言论可以看出。日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日在山东省调研时甚至指出,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钢、水泥等项目亦可给予信贷支持,而在前几个月,银行基本不会对这些被定位为“过热行业”的建设项目予以贷款。 事实上,自6月开始,央行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悄然掉头。当月,公开市场出现近一年多以来的首次净投放货币;最近,央行又连续三周延续了这种货币净投放格局。当然,人们不排除这种投放可以是防御性的,或者说,是为了防止下滑过快而采取的防御性措施。 尽管如此,市场人士的担心也并非多余。应当肯定的是,经过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此前过热的经济指标多数基本回落到央行的盯住范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6%,比一季度回落14.4个百分点;今年6月末,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增幅均为16.2%,分别比年初下降3.4和2.5个百分点,M2增速比去年最高点的8月下降了5.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增长明显减缓,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4334亿元,同比少增3501亿元;如果全年贷款增量的控制目标为2.9万亿元,那么1.4334万亿元恰为一半。这或许说明,宏观经济已经基本正常。 不过,目前投资反弹的一些因素仍旧存在。今年在国家明确宏观紧缩政策后,在信贷紧缩政策的指引下,各商业银行对企业信贷基本采取了“一刀切”的处理方式。这使得各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极度的资金饥渴。如果货币政策稍有松动,不排除部分投资冲动又被点燃起来。 目前,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的投资体制改革也将成为企业投资冲动的“兴奋剂”。由于该项改革赋予了企业相当大的投资决策权,目前在中国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如果企业能够顺利获得投资的资金,有可能会对宏观调控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另外,外商直接投资仍在加速流入。据最新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合同利用外资额727亿美元,同比增长43%;实际利用外资338.8亿美元,增长12%。上述数字支持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仍是全球的投资热土。 不过,市场人士的担心成为现实也很难。根据央行的口径,其下一步的工作将进一步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尤其是经过前一段时间的货币政策调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明显减少。目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仅为3.75%,商业银行留用部分资金作清算之用外,可作贷款的流动性并不是很多,且央行随时可以监测这些数据。 此外,据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观点,这次投资体制改革,基本和当前的宏观调控一致,不会有大的负面影响。相反,一些投资领域暴露出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或许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办法。 央行副行长、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日前也强调,当前要警惕三种倾向:一是资金体外循环,特别是非法集资;二是行政干预以各种变相形式重新出现反弹;三是企业以流动资金为名,要求贷款来补充库存增长和基建投资缺口。这些措施也是抑制投资反弹的杀手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