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经济专家:宏观调控给百姓带来了什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9日 18:09 新华网 |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白和金 应该看到,这轮宏观调控对经济结构内部的短期调整,目的是为了长期持续更好的发展。从长远考虑,这次调控不仅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更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地区间的平衡发展等,也就是我们说的“五个统筹”。促进增长,仍是我们的重要目标,但今后的发展,更强调要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含金量
宏观调控对每个人都会有程度不一的影响。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影响最直接的一个是物价,一个是就业。就业与物价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业率上升,需求转旺,一旦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就会造成通胀;就业率下降,需求不足,就会造成通缩。这两种现象对经济健康发展都有害。 但这一轮宏观调控,主要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结构背后则是体制问题。结构调整是此次宏观调控的一个鲜明着力点。结构不仅是指产业结构,还包括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分配结构等;不仅关系到我们国家的长远发展,而且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例。“以资源换增长”曾是我们创造经济奇迹的一大法宝。但是,我们对土地、能源、资源的“挥霍”,也“换”来了投资效率的持续下滑、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传统的单靠投资拉动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路径,已走到尽头。一些急功近利的官僚体制弊病,使许多地方政府及企业不愿在需花费较大力气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方面下功夫,而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扩大投资、粗放增长的捷径,无疑进一步加重了高投资、高能耗、低效益的恶性循环。 从短期来看,调整也许会给相关行业的人们带来不利影响,但从全社会和长远的角度审视,必将对提高全社会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产生积极的效应。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我们只有抓住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才能源源不断地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在发展中化解沉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数字是抽象枯燥的,但半年来的宏观调控确实给百姓生活带来深刻影响: ———城乡居民“钱袋子”鼓了起来。 收入是影响百姓生活最直接的因素。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7%,增幅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345元,实际增长10.9%,增幅同比提高8.4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增收形势最好的一个半年。由于农产品价格回升和中央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作用,农民收入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来自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的收入将扭转几年徘徊的局面。 ———保住了农民的“命根子”。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保障,耕地重新回到农民手中。根据资料,截至今年6月底,除内蒙古自治区外,全国共清理各类开发区6741个,已撤销各类开发区4735个;基本农田“五个不准”、非农建设用地“六个不报批”等政策得到实施。今年,全国农用地转用指标已压减20.3%,其中耕地转用指标压减23.4%。 ———就业“位子”增加了。 “乐业”是百姓生活幸福的基础。上半年全国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9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5%。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7%。截至6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与去年底基本持平。 ———百姓的健康、教育、精神享受等,受到特别的呵护,“菜篮子”、“米袋子”更加丰富。 这次宏观调控与以往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不是简单地控制总量,而是坚持“有保有压”。在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势头的同时,对农业和粮食生产,以及社会、卫生、教育、科技等公益事业和服务业等薄弱环节,给予重点支持。 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支出比去年增加了300亿元。中央今年提出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后,上半年全国农村经济形势出现了两个重大转折:一是粮食产量扭转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如果不出现大的灾害和问题,将实现年初制定的4550亿公斤的目标;二是农民收入呈现快速增长势头,7年来第一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百姓得到更多的政策关照。 国家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充分考虑到了地区差别,在控制投资总规模的同时,西部地区开工建设了10大重点工程,投资总额达8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