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重塑劳资新局?资方和政府均需反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9日 09:43 中国《新闻周刊》 | ||||||||||
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工人们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 本刊记者/刘英丽 张意轩 李玲 缺工的消息使葛友俐振奋。
作为“全球工人和社区合作计划”的中国项目主任,她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要让工人发出声音,成为积极的主动受益者。她相信,缺工是一个机会,使得资方和政府更容易接受这一理念。 振奋的不止葛友俐。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工资处处长黄林琰更是对本刊表示,眼下的缺工是“社会进步的象征,表明劳资关系进入新阶段”。 民工荒正在蔓延 一则消息说,中国制造业的心脏——珠三角的工人缺口可能达到200万之巨。“东西南北中,打工到广东”的时代过去了?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新闻处处长张祥证实,广东缺工至少始于去年。据他介绍,去年广东省就出现缺工现象,后来在外地招了一批工人。但是因为企业对形势错误估计,给出的月薪比江苏、上海等地低了大约50~150元,以至于今年缺工更加严重。 根据2004年第二季度“广东省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广东省今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需求58.45万,求职者57.50万。劳动力需求增幅27.49%,与去年同期增长68.66%。目前的总需求量是三年来季度岗位需求的最高值。 而另一端,占到求职总量70.33%的新增失业青年、就业转失业人员、其他失业人员等,反而比上个季度下降了2.48%,相比去年同期的增长比例也只有36.72%。 需求仍在不断上升,但是供给的增长并没有同步。从广东来看,劳资双方的供求关系从过去的供远远大于求形成了目前供略低于求的状况。 事实上,民工荒并不仅限于珠三角,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提供的一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劳动力市场呈现出缺工现象》的统计报告指出:在2004年第2季度,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的12个城市,有70.4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但用人单位的招工名额则达到108.7万人,缺口38.3万人。 “东部地区出现“民工荒”问题,已经有好几年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室副主任刘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更大范围来看,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的资料表明,今年第二季度,全国113个城市中,求职者总数略大于职位数,分别为408万和380万。但与上季度相比,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长了19%和11.6%,需求人数的增长幅度高于求职人数。 另一个数据显示,最近几年的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即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也在不断提高,从2001年第一季度的0.65,上涨到了今年第二季度的0.93。需求几乎接近供给。 从“民工潮”转为“民工荒”,为何在被认为“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中国,居然出现工人短缺? 民工荒仅是一时之缺? 专家指出,缺工现象首先折射了经济的增长。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7%,而广东、浙江、江苏的GDP的同比增长均达到15%以上,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就业增长,据专家预测,中国全年经济增长速度将在9%到10%之间,缺工现象有可能将持续存在。 而从劳动力市场来看,“这是一个结构的周期性的矛盾,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功能还不健全,供求关系不匹配导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这种供求关系的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在空间上不能紧密的对应。(城乡二元制)制度障碍的存在,把劳动力市场的供和求在空间上割裂开了,不仅简单的迁移需要时间,更重要在于信息的传递要花时间。“部分企业感觉到雇不到人了,其实不是没有人了,而是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反映出来。”蔡说。 其次,从去年开始,以出口为驱动力的经济活动的增长对技工、熟练工人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了,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本、技能还不能适应突然加大的需求。 统计资料也佐证了这一点。12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统计数据也表明,初、中级技术等级或职称的缺工人数约为33.9万人,占缺工总人数的88.5%。 “农时的到来和国家农业的周期性变化,使得农民工的就业机会成本增加,也会造成农民工的短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曹和平教授认为。 “我国的农业基本上是四年一个周期,2000至2003年,我国农业一直在下降,可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粮食价格逐渐提高,对于在城里打工的工资较低的那部分年轻人来说,机会成本增加,因此他们有可能选择回乡务农。”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惠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支队长钟建邦却认为,这种短缺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且工人是绝对地缺少。“因为计划生育20年,正好到了供给减少的时候”。 从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 面黄憔悴、穿着简朴、羞怯……提起农民工,很多人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情景。 “大吃一惊,我见到的工人和想象中差别太大”,葛友俐说,她现在看到的女工打扮入时、新潮,和城市里人没什么区别。 老一辈的农民工在来到城市之后,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再苦再累的活也会做。很多城市人不干的苦、脏、累、险、毒等工作都被农民工包揽。 如今的农民工不会继续接受这样的命运。首先他们的经济压力没有过去大,葛发现,有的农民工在离家前甚至没有干过农活、没有干过家务!而且他们的文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一些人就业目的由生存的起码要求变成更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对薪资和工作条件要求比他们的前辈更高。 当劳动力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时候,企业可以随意挑选劳力,劳方处于弱势。为此,劳动强度大、长年加班、工伤得不到补偿、不帮工人缴纳社保等现象成为常态。如今,随着工人维权意识的提高,他们懂得用争取或者离开的方式抗议了。 这一趋势,可以从虽然工人的基本工资和环境在不断改善,但是劳资纠纷却仍然有增无减可见端倪。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劳动争议仲裁办公室主任律师朱德良对本刊介绍,近几年,劳资纠纷变得更复杂和尖锐起来。劳资纠纷从过去的个人转为集体化和规模化。“主要原因是工人维权意识的加强。” 而在求告无门的情况下,“处于劣势或者被压迫无望的人最终会用脚选择离开”,葛友俐说道:“这也是弱者最后的办法。” 而无论是投诉还是求告,工人们的底气都在于,劳工供需关系的重大变化,使工人可能成为“紧俏货”,敢于向资方要价了。 资方和政府均需反省 “缺工是一个信号,提醒资方要反省了。”黄林琰说。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常凯教授也指出,“前几年我也在提,忽视工人的话最终要付出成本,但是我没有想到会那么快。” 和谐的劳资关系也是生产力。这个道理过去一直被企业主忽视,以为廉价的劳力是源源不断的,即使损害一部分的利益还有“后来者”。但工人正以自己的行动给这样的老板以“报复” 朱德良发现,凡是经常出现劳资纠纷案件的企业,早晚都会出问题。“所以说,在市场的调节下,靠短时订单、条件恶劣的工厂被舍弃,好的企业受到工人欢迎。稳定的劳资关系才有利于企业发展。” 其实,紧张的劳资关系中,工人有时的反抗会带给企业巨大的损失。葛友俐以广东某鞋厂举例说,这个鞋厂给国外知名品牌供货,由于不能及时解决和员工之间的矛盾,导致一个女工的“报复”。这个女工在制鞋时,放了一个图钉在一个鞋底,之后将此事通告了工厂。一个小图钉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已经打包准备运输的全部几十万双鞋被全部打开检查,损失巨大。 “如今缺工有助于迫使资方重新考虑劳资关系,有利于劳资双方缓解紧张气氛。”葛友俐肯定地说。 除了来自工人的声音,资方如今还面临了政府的一些压力。 一些地方政府的立场也在悄悄发生变化,由过去只盯着GDP数值转而关心均衡及公正。以广东省各地政府的做法为例,过去各地政府组织到上海、江苏等地招商引资,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和投资政策吸引资本。但从2003年开始至今,佛山市、中山市等地政府都曾出面去外省招工,并向农民工承诺了不少优惠条件,比如提供来广东的路费、预支第一个月的工资等等。 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政府由只是青睐于资方,也把眼光投向了原来一直被忽略甚而被歧视的民工了。 官员们认识到,除投资环境外,就业环境,也将是地区的重要竞争力。事实上,从广东的官员纷纷外出招工,即可显示一场地区间的劳动力争夺战,已经悄然开始。 “劳动力总量上不会短缺,但是劳动力过剩程度降低,将会是一个趋势,如果我国没有大的政策变化的话,最终会走向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平衡。”曹和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除了标明之外,本文数据均由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