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国新兴城市遭遇“二难”悖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3日 11:11 青年参考 | |||||||||
7月28日美国《纽约时报》 中国的飞速城市化进程帮助了千百万中国农民摆脱贫困。但同时,这些属于中等发展规模的新城为了摆脱中央政府的控制,纷纷推出野心勃勃的发展计划,结果导致了城市间激烈的竞争。
Sueye 编译 东莞:超大科技园区领头羊 在广东东莞街头,处处能瞥见起重机隐身于一幢幢摩天大楼之后,缓缓做着翻转、上升、下降的芭蕾舞动作,工人们正夜以继日地堆砌着早已拥挤不堪的城市。道路两旁刚栽种的棕榈树排成行,新修的大道还没来得及安上红绿灯。 在短短的二十余年中,东莞已经从一个小城镇急剧发展成为一个拥有700万人口的大城市。但东莞的政府官员并不满足于每年23%的经济增长率。他们的胃口是在东莞重新建设一个规模巨大、拥有300000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新开发区,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率先在国内做出这样的规划,”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检养说:“我们不求最大,只求最好。” 东莞,和中国其他二十来个百万人口大都市一样,以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反映着中国的欣欣向荣和面临的挑战。中国的飞速城市化进程帮助了千百万中国农民摆脱贫困。但同时,这些属于中等发展规模的新城为了摆脱中央政府的控制,炮制出野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导致了城市间激烈的竞争。 包括香港浸会大学城市发展问题专家唐教授在内的经济家们纷纷对这种恶性竞争可能产生的结果表示担忧:这样会导致资源浪费、耕地流失、赤字危机、腐败和污染。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变成了巨大的建筑工地,而政府也没有预计这样可能会产生的后果。” “每个城市都想发展成为世界级都市,所有人都想修建国际机场,拥有六条通道并行的高速公路,出口基地,而不是综合增长。”唐教授说,“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变成了巨大的建筑工地,而政府也没有预计这样可能会产生的后果。” 中国已有166个城市拥有百万以上的人口,相比之下,美国只有9个。根据联合国人口发展报告,中国的城镇人口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是世界增长最快的国家。而另一个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印度,每年城镇人口增长速度也只有0.8%。 事实上,北京已经发现它宏观调控经济过热的能力极其有限。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各省市拒绝减少政府和企业的投资。 虽然中央政府会拨款支持地方的发展项目,但各省还是通过出售房地产开发权,为自己规划的项目筹款。在很多情况下,地方官员的政绩都是通过经济指标来评价——比如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建了多少高楼。 这意味着很多地方官员都必须走同样的路子:兴建制造业和出口基地,研究产业园,与东莞科技园同类型的硅谷。实际上,东莞政府官员拥有更庞大的计划。 “未来我们的目标是使东莞人口达到1000万。”东莞市副市长张顺光平淡地说,“如果超过1000万,我们可能面临电力和水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 温州:模仿东莞力不从心 但东莞模式也并不是都实际可行。威斯康星大学魏教授举出了温州的例子。温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人口140万。和其他次级大城市一样,温州也试图通过创建研发基地和制造中心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明显力不从心。 由于温州并不靠近中国重要的商业中心长江三角洲,很多商业发展机会通常被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抢占。为了争取更多的商业机会,像温州这样的地方政府只好不断转让土地使用权,修建规模更大的工业园区。 无节制的开发意味着对国家整体需求,重复建设和浪费毫无考虑。 武汉:中国的底特律? 尽管如此,还有一些城市在试图寻找其他可能的发展道路。武汉,这个上海以西的内陆城市,横跨长江两岸,看起来发展势头良好。这个城市坚持着自己的模式。 当然,拥有千万常驻和流动人口的武汉也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和制造基地,其中有一个被称为光谷的基地,在那一大块地方,光子、电子以及制药公司一家紧连着一家。 但是,武汉主要的发展战略还是集中在传统工业,比如汽车制造,这些产业的历史比中国改革开放还要久。通过向海内外投资者出售资产,鼓励像日产(Nissan),本田(Honda)这样的外国汽车生产商与中国公司成立合资企业,武汉正着力以“中国底特律”的新面貌出现。 武汉甚至还计划出售它的中心地带汉阳,用于修建汽车城,以备未来国内汽车销售迅猛发展之需。 到底哪种经济发展模式能获得成功——以出口主导的技术区为媒,还是通过深思熟虑后以发展工业为阶梯?——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武汉在国际上比东莞名气大不了多少,但它最近的经济增长已经超过了后者。在一次谈话中,武汉市市长李宪生不无骄傲地举出最新的统计数字:上半年经济增长13.8%,税收同比增长26%,固定资产增长50%。 “我很遗憾,过去,我们远远落后于东部很多城市,但现在,武汉已经准备扮演自己真正的角色。”李宪生说,“如果你以武汉为中心,以周围2000公里为直径画一个圆,80%的中国城市都落在这个圈内。我们有望成为中国中部的经济中心。” 在武汉,技术学院和贸易大学星罗棋布,不像其他城市研发基地和新办学校层出不穷,这个优势使武汉赢得了生产商们的青睐。 “武汉自动化生产历史悠久,这也是大量优秀人才聚集于此的原因。”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刘裕和先生说。东风本田是一家由中国和几家海外汽车制造企业联合成立的合资集团。 武汉取得成功的另一个因素是:它的高等教育在中国各省市中名列前茅。相关院校自动化生产和自动化工程师资力量雄厚,并拥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丰富资源。 到底哪种经济发展模式能获得成功——以出口主导的技术区为媒还是通过深思熟虑后以发展工业为阶梯?——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声名在外,东莞受到数十个竞争对手的追随,他们尝试着各种各样类似的方案,结果很多实验最后都以不幸而告终。武汉则相反,找到了汽车制造这门小本生意,但也很有可能像美国的那些钢铁城镇一样光芒日渐黯淡。 “计划过度将使一个城市死亡,但如果想将一个城市建成一个钢铁城、汽车城或是电子城也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匹茨卡内基梅隆(Carnegie Mellon)大学城市发展问题专家理查德.佛罗里达说,“政府所需要做的就是允许个人发挥自己的能量,让市场以它们喧嚣但稳健的方式来建设一个新的城市,但那是一个杂乱、且不可预知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