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川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情况的剖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2日 10: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 ||||||||||
在信息爆炸的新经济时代,不少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取了竞争优势,快速成为了行业的“领头羊”,而其根源在于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发展之路。技术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使所生产的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以满足市场不断的变化需求,才能始终保持优势地位。而当前四川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不少的困境,迫切更需强有力的支撑才能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
成效 成效一:机构实力增强。2003年,在被调查的81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198家大中型工业企业设有技术创新机构234个,其中有195个(占技术创新机构总数的83.3%)技术创新机构属于“三有”机构(有经常性研究开发任务、有稳定经费来源、有一定测试条件)。平均每个技术创新机构投入科技活动人员129人,高于2002年107人的平均水平;平均每个机构投入科技活动经费为1064万元,高于2002年809万元平均水平。创新机构实力的增强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大大地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企业的发展后劲。 成效二:队伍素质提高。四川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庞大的技术创新队伍,具有雄厚的人才优势,其中还拥有一批素质较高并受过专门训练且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从事高科技、高层次的研究与发展(R&D)人员。 2003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从事科技活动人员7.6万人,较上年略有减少,占年末从业人员的6.7%。平均每个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94人,较上年87人增加7人;平均每个企业拥有科学家与工程师53.5人,较上年增加4.7人,科学家与工程师占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则由上年的56.0%提高到2003年的57.2%;平均每个企业拥有研究与发展(R&D)人员由上年的38.8人增加到44.2人,研究与发展(R&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由上年的44.5%提高到47.2%。 成效三:创新能力上升。知识经济社会,产品中凝聚的知识含量增大,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对产品率先的竞争,靠创新求生存。2003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加快实施培育了一批重大的高新技术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反映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研究与开发能力的研究与发展(R&D)经费全年共支出19.2亿元,比上年增加2.7亿元,增长14.1%。大中型工业企业共研制开发新产品6841项,平均每个企业研制开发新产品8.0项,较2002年增加3.2项,平均每个企业投入新产品研制开发经费270万元,较2002年提高52万元。平均每个企业实现专利申请数1.22项,较上年增加0.59项,平均每个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0.46项,较上年增加0.14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有效地提高了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和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成效四:创新成本降低。2003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费用支出(新产品工程准备和试生产费用支出、为生产新产品和应用新工艺的培训费、新产品试销费用)共8.0亿元,较上年的11.1亿元降低3.1亿元,平均百元新产品产值的技术创新费用支出为2.17元,较上年的3.21元降低1.04元,节省32.4%。 困境 困境一:创新主体薄弱。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没有高效、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动,就不会有宏观意义的科技进步。 近年来,四川开展技术创新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继续渐渐萎缩的趋势。2003年,有51.7%的大中型企业未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仅有393家,占48.3%。有76%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未建立技术创新机构,部分机构形同虚设。2003年,在被调查的813家企业中竟有615家企业未建立技术创新机构(占被调查企业的76%),其中未建立技术创新机构的国有企业109家,股份有限公司114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59家,分别占其总数的67.7%、70.4%、73.4%,企业的技术创新机构由2001年的287个减少到2003年的234个,每百个大中型企业拥有技术创新机构数由2001年的34.7个减少到2003年的28.8个。 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减少其根本原因有二:一是企业改革步伐加快,改制、重组、兼并,实施精简高效导致机构减少;二是由于一些企业改制,撤消了科研机构,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项目攻关小组,产品开发小组形式的松散型的临时性组织,这些实际上是组织有关的科技人员来实施这些项目,一旦任务完成,这些人员就回到各自原来的岗位,这些临时性组织也自动解散。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四川有50%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对技术创新还未作出的相应的反应,必将失去市场的先机。 困境二:装备水平不高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提升四川工业企业技术装备升级、推动企业科技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当前四川大中型工业企业信息化水依然不高。一是装备信息化有所回落。四川大中型工业企业微电子控制设备原值占生产经营用设备原值的比例由2001年的7.2%提升到2002年的9.7%,2003年又回落到7.3%。二是知识技术化徘徊不前。知识是实现技术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四川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1年的11.3%提高到2002年的11.7%,2003年回落到11.2%。 困境三:创新投资不够。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就是企业R&D(研究与发展)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四川产业结构升级和对传统产业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进程。 2003年四川大中工业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88%,较2002年的0.79%略有提升。而国际上一般认为R&D经费占销售收入1%的企业难以生存,达到2%可以勉强维持,占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能力。在被调查的81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在5%及以上的企业仅有31家,占被调查企业的3.8%。也就是说,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仅有3.8%的企业具有竞争实力;R&D经费占销售收入在2%—5%的企业有82家,占10.1%;而其余86.1%的企业竞争力相当脆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见作为我省工业经济发展“龙头”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尚未摆脱对科技低投入、低效益的恶性循环。 其原因:①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2003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筹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95%,较上年微增0.11个百分点。在81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未按国家规定从产品销售收入中提取1%的技术开发经费的企业达568家,占70%;②政府科技投入的“种子”经费趋弱。科技三项费是政府宏观调控、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强有力手段之一。2003年,我省科技三项费支出为6.1亿元,仅占财政支出的0.84%,较2002年微增0.09个百分点。③企业科技贷款愈加困难。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筹集总额较上年增长20.1%,而从金融机构贷款的科技经费却下降了8.6%,金融机构贷款所占科技经费筹集总额的比重也由2002年的8.1%下降到2003年的6.2%。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企业经济效益差且亏损严重,不宜再借贷;另一方面是受科技贷款周期长,风险大等影响,金融机构对其投入热情不高。 困境四:改造步伐迟缓。技术改造是实现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过度的重要途径。而近年来,四川大中型工业企业却放慢了技术改造步伐。2003年共投资技术改造经费68.4亿元,较上年减少0.5亿元,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为15.7亿元,较上年减少0.2亿元。 困境五:结合程度松散。“产、学、研”结合度低。2003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共研制经费投入万元以上的技术创新项目1435项,其中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项目为255项,仅占17.8%.企业创新经费中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支出仅为1.63亿元,占技术创新经费支出的3.2%,低于2002年3.7%的平均水平。这表明我省专业科研单位与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脱节状况仍显突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规模、数量、效益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支撑 支撑一:技术创新支撑的先导在理念。理念指导行动,理念激发思想、理念产生创新。企业家是实施创新理念的核心力量,是企业发展的领路人,其创新理念是推动一个又一个企业走向成功、走向发展的关键。企业管理层如何加强企业管理,以管理出效益?首先要转变和更新管理的思想,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定势,打破旧框框,以全新的思维提升管理层次。进而要求企业家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管理创新方面必须具备八大创新理念:管理观念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技术管理创新、战略管理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公关管理创新、服务管理创新。其次要培育创新文化,就是要培育有利于创新文化的价值观,并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对于我省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而言,正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理念的企业家和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 支撑二:技术创新支撑的活力在机制。能否建立企业有效的创新机制,实施“要素整合运作”和“产业系统集成”,使科技与经济互动发展,使人才与产业双赢聚集。首先要加强引导。加大对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研究的产业化引导力度,利用攻关计划、自然基金资助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宏观调控手段,促进其面向市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利用率。其次要促进结合。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充分利用社会科技资源,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是要以产业为基础,继续鼓励、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共建技术开发实体,实现产学研的直接结合;二是以项目课题为纽带,组织产学研共同公关,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三是组织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诊断。 支撑三:技术创新支撑的支点在投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须加大创新投入,进行多方联动,才能优势集成。①政府支持:首先政府应通过预算,加强宏观引导力度,进一步提高科技三项费用额度;其次,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科技减免税政策落到实处,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②企业主导:明确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对国家和省明确规定的企业自筹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应达1%以上,扩张型企业应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应达到5%以上的政策,要加大监督措施,进一步落实到位。对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的经费,应明确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③社会融资: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如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资产重组,股票上网发行;争取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利用境外资金等。 支撑四:技术创新支撑的根本在人才。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就要努力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机制。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一流的创新离不开一流的人才,企业要充分认识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性,在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上应向科技人员倾斜,在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方面给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调动他们为企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使企业发展得到人才保证。 支撑五:技术创新支撑的重心在产业。高技术产业作为当代最新科技成果武装起来的先导产业,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支柱。为实施“科教兴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四川高技术产业发展应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指导思想,把发展高技术产业摆在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强化创新、加强集成”的原则,以电子信息、现代医药及生物制品和新型材料为重点发展领域;把培育高技术产业,塑造高技术大企业(集团)和利用高技术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重要任务;以重大高技术项目为依托,加快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为突破口。进而推进高技术产业化,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建立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技术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