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实验:国企高层领导选拔引入情商测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2日 08:18 潇湘晨报 | |||||||||
长沙市委组织部:用新思维选拔经营者基于“不能再匡企业的瓢” “长沙市2004年公开选拔部分县(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支持下,历时两个多月,按计划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程序。根据笔试、面试、公示和考察情况,经市委研究决定,李晖等11位同志正式入选……”
7月23日上午,长沙市委常委会在政府新办公楼三楼做出最后的任用决定。这则7月底才出现在湖南省各大媒体上的公告,早就引起了外界超乎寻常的关注,其热度显然已超出了这些天来长沙持续不降的高温。 5月份,一次针对国企高层选拔程序改革的实验,在长沙悄然开始。而组织者首引情商测试进入干部选拔,缘于以前的一次教训,那次公选出来的企业负责人对企业的作用并不大。 一场普通的人事选拔考试,我们看到了实验组织者更多的心思。引入情商,对国企高层进行多方面的测试,以确定他是否具备必备的业务素质外,还是否具备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而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人们关注的,并不在公告仅有百余字的简单结果,而在于这个简单结果所折射出来的选拨国企高管的一系列新思维。 尝试:公选国企高层测情商 “请在此页面上画一棵树(适当配上背景)或以树为主题画一幅画,并题字落款,时间五分钟”。 这个没有其它界定的题目之所以引起轰动,就在于它破天荒地出现在长沙市委组织部“向社会公开选拔部分县(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考试中,而且还只是针对湖南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投资)总经理和长沙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长沙商行)副行长的公开选拔。 湖南投资,其前身为长沙市中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原中意电器集团公司长沙电冰箱厂独家发起,于1992年12月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股票于1993年12月20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股票证券代码:000548)。 就在前不久,该公司的管理层刚刚经历过一次地震。今年3月,湖南投资董事会一纸公告,宣布公司董事长刘忠明,副董事长陈鲁青,公司总经理、董事李明杰,监事会召集人刘卫星,监事王连生同时辞职。据介绍,公司董事会班子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原董事长刘忠明等调回长沙市政府工作,不能同时兼任上市公司负责人。 与湖南投资相同的是,长沙商行同样都属于长沙市政府的市管企业,经营情况甚好,但是领导层也同样刚刚经历过一次大的变动。 其实,外界所关心的并不是为何要进行公选,而是其类似“画棵大树”的公选方式。 “这其实就是一个情商测试题。”长沙市委组织部考试中心主任高杰表示,这种情商、智商测试题在国外大企业竞聘人才中经常被采用,但在国内的企业负责人公选考试中出现类似的内容确属罕见。 在考试中画树,虽然让许多考生感到意外,但还是出现了不少好作品, 个别考生的答题甚至让机考评委落下好评:“上选之才创作”,“立意清奇!联想妙妙!” “其实,这还只是其中的一个题而已。”据高杰说,在长达4个小时的人机对话环节中,考生所面对的基本上都是类似的情商、智商、心理素质测试题。 其实,这次公选对情商测试的重视在于1996年的那次教训。 教训:第一次公选无益于企业 “以前,我们也搞过企业负责人的公开选拔。” 长沙市市委组织部干部三处处长晏建明说。 据了解,早在1996年,长沙市委就对长沙市一些企业的负责人进行过公开招聘,方式和党政干部公选一样。“但是结果离市委领导和企业的期望值还有一些差距。”晏建明表示。 晏建明所说的“差距”,指的主要是1996年公开选拔企业负责人的第一次公选,几年之后,有的负责人转到了党政干部这条线上,留在企业的也大多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而更关键的一点,用晏的话来说,“因为当年相当多的公选“老总”,大多没有在实际经营岗位上呆过,缺乏实践经验,只是考的好一点,才入的围。”正因为如此,以致他们很难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为企业创造财富。 至于是什么让第一次公选的结果差强人意,据晏建明说,组织部在这次公选开始之前,专门召开部务会研究过这个问题。 后来大家一分析,觉得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被选拔者的心态,可能有些人并不是想在企业做事,只是想找个跳板,跳到政府里去;二是选拔的方式不适合企业负责人的公开选拔,不能甑别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主要是经营)。 这样一来,一些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虽然通过考试进了企业,做了老总,但是在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大多为困难企业,所以时间一长,有些人就开始另谋生路了。 “存在就是合理,传统的党政公选方式:笔试、面试、组织考察,最大的优点就是公正。”晏建明认为,这种方式也有不足,由于考试内容和程序的局限性,有可能会让一部分“真材实料”者意外出局,一些“为考而考”的人,反倒胜出,结果还是不能适应工作。 “对于党政干部来说,还允许他有一个锻炼阶段,但企业就不行了,企业你去了,就得给他创造效益,很显然,选党政干部的那套方法,不能再用在企业这块了!” 针对这种情况,3月底,长沙市市委组织部又专门召开了一次部务会,会后形成了两个结论。 一是给此次时隔八年之后的企业负责人公选定下了最基本的目标,这次公选“不能再匡企业的瓢”,参加公选的两个企业职位,要选实实在在的人才,宁缺毋滥,不能再出现以往类似的失误;二是,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范小新说,“这一次,可以试,对企业经营者的选拔可以进行新的探索。允许改变程序。” 就这样,一次针对国企高层选拔程序改革的实验,在长沙悄然开始了。 探索:考试重点与选拔职位相匹配 讨论的结果出来了,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选? “经过几轮大的讨论之后,部务会在原来的两个结论上,定了个调子。”高杰回忆。 高杰所说的“调子”,指的就是此次公选所采取的程序,基础测试、自我评介、德绩调查和专家评审。 乍一看,这个调子似乎和以前的公选考察程序(笔试、面试、组织考察)没有很大的出入。但高杰说,“变化就在于考试的内容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考试的方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最直观的变化是基础测试部分。”高杰娓娓道来,“基础测试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注重政治时事常识考核,这次就已完完全全变成了与职位相匹配的基础知识测试,因为我们选的是经营者,而不是党政干部。” 据了解,在基础测试的笔试环节,29名考生面对的是一张“大容量、宽覆盖、客观化”,包含着200道与所竞争职位相关的常识性试题的考卷。 而考卷的题量,据说甚至超出了以题量大著称的公务员考试,对以往只做考试大纲的考生而言,更要命的是,考试的内容也与以前不同,考的重点主要落在与选拔职位相匹配的内容。 “一场考试下来,结果就很明显了。”晏建明颇为得意,“谁对投资在行,谁又是金融管家,通过笔试一下子就有了眉目。” 晏还专门举了个例子,一位参加湖南投资考试的考生,非常熟悉企业管理这一块,所以他在综合基础知识这一块,成绩较好,考了60多分,但是因为不太熟悉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因此在投资理论方面仅仅考了30多分,知识和能力的差距一下子得到了最直观的反映。 “基础测试,再加上后来的德绩调查,调查组的调查报告一出来,很快考生的排位就出来了。”高杰如是说。 据了解,德绩调查是由市纪委、组织部和湖南投资以及长沙商行共同组成的两组9人德绩调查组单独完成。调查的内容则主要是针对考生自己提供的“自我评介”中的内容。 评审:专家提问不留情面 作为公选的最后一个环节,专家评审是在德绩调查组做出了德绩调查报告,考生的第一次排名出来之后的第二天才进行的。 在德绩调查报告出来之后,组织部又迅速做好了专家评审的最后两个准备,一是根据报告通知两个职位竟聘的前五名参加第二天的评审;二是在已定好的范围内邀请专家。 “对于专家来说,这无疑是种挑战,因为接到市委邀请是在前一天,而知道自己被分在哪个组却还是评审前一个小时。”晏建明对这种安排,至今依旧感觉甚好。 晏告诉记者,为了做到公平、公正,专家的邀请是评审前一天才开始联系的,最初只是在方案里划定了范围,请哪些类别的专家。专家包含了选拔单位董事会成员、学者、人事专家、知名企业家。 “我到过一次专家评审现场,里面的气氛太让人难忘了。”考试中心副主任何文回忆。 何文难忘的并不是9个专家一字排开的评审阵势,而是专家对应试者提出的量身定制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专家在对他们提交的自我评介报告、基础测试成绩以及德绩调查报告进行研究之后提出的。 一位曾在长沙商行工作过一段时间的考生,后来又到沿海地区的保险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这次又回来竟聘副行长一职。评审中,一位专家竟直白向他发难:好马不吃回头草,为什么要回来?这位考生顿时茫然,但很快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答案。 据说,后来这位考生还专门找到高杰说,专家这样问,让自己很不舒服,总觉得他们不该这样问。 而高杰告诉记者,这很正常,因为他考察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在评审之前,他们没有给专家预备提问,而只是给了专家们四个控制范围,即应试者的专业理论水平、从业经历、业绩以及发展潜力与职位的匹配程度。 类似的针锋相对的提问,据说在整整一天的评审中比比皆是。 而且最后还有一个记名不公开的票选,票选主要是针对专家评审之后排队的前三强,而票选的程序却同样在考评应试者的同时,考验着台面上的专家。因为按照设计程序,在第一轮评审之后,专家需要集中对前三名入围者集体讨论,而讨论的观点依然来自自己对应试者资料和评审情况的把握,紧接着的是记名不公开投票,为组织部和常委会提供任用参考名单。 “专家评审,对专家本身而言,就是一种考验。”高杰很严肃地说,专家团,来的都是知名人士,提问是即兴的,要是提得不痛不痒,不到位,那就是自己砸自己的招牌,这也就难怪会有“好马不吃回头草”的直白提问。 皮焕然 许煜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