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行业专题--石油业 > 正文
 
油荒变“油慌”:资源缺口初显 体制瓶颈尤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2日 09:04 人民网

  最近有两条与油相关的消息值得注意:商务部正就能源服务分类与俄罗斯展开双边谈判,7月18日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与此同时,东南亚联盟10国及所有WTO成员的相关开放市场的谈判也在进行之中,能源服务准入是其中一项内容,中国具有相对良好的石油勘探等油田服务优势。

  7月13日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式公布了燃料油期货标准合约及相关交易细则。与现有多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索爱K700c新上市1元拍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数期货品种不同的是该合约涨跌停板高达5%交易保证金则相应提高为8%。

  “油荒”还是油“慌”?

  2004年5月以来国际原油市场风云变幻,原油价格一直在每桶38.60美元至41.65美元高位徘徊,6月2日WTI原油7月合约价格创下了WTI原油合约上市以来的最高纪录——42.38美元/桶。国际社会一片哗然,“油荒”字眼再次纷纷突出于媒体,国际上一些专家放出危言:一旦油价突破每桶45美元,新一轮石油危机即会降临。高油价的压力令欧佩克当日决定讨论增产方案,并提交了相关报告。消息即出,当天戏剧性的一幕上演,油价在创出42.45美元/桶的新纪录后轰然崩塌,掉头向下,多头获利者纷纷平仓出局,收盘较前日跌落达2.37美元/桶。内外夹攻的结果是欧佩克终于在6月3日的会议上通过了增产方案,决定从7月1日起增产200万桶/日,8月份再增产50万桶/日,此举使得当天油价再度下挫,并产生了17.76万手的巨额成交。6月1日和2日的大反转改变了4月份以来的上涨趋势,但在35.6美元附近得到较强支撑。6月30日,美国能源信息署和石油协会的库存报告均显示美国原油储备意外下降。

  伴随油价上涨,我国从2003年9月中旬开始,成品油出现供应紧张,缺货状况由华东地区开始,迅速蔓延到中南、华南、西南、华北地区,全国大范围出现停止汽柴油批发、加油站无油可售或限量供应的情况。近期国际原油市场的大幅震荡,使得紧缺进一步加剧,这无疑加重了人们“第四次石油冲击”的心理恐慌。

  这个世界真的贫油了?

  6月下旬,《2004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首次在北京发布,其最新数据令人乐观:世界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比2002年报告的数字增长了10%。全球石油储量在过去25年里几乎在不断上涨。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储量可供生产41年。而1980年的BP年鉴公布的探明储量按当时的开采能力仅有29年,目前全球已经生产了1980年已知储量的80%,然而勘探的成功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却使目前的储量比1980年增加了70%。尽管国际油价一路高企,全球石油产量仍远远高于石油消费量。BP集团全球能源分析部门负责人迈克尔.史密斯表示,目前可探明的全球天然气储量为176万亿立方米,比2002年报告的数字上升了13%,这一数字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由于全球各地持续的勘探活动、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天然气液化等其他技术带来的天然气储量的商业化,天然气储量比1980年远远翻了一番。就世界范围而言,石油产量增幅远远高于石油需求增长,其中前者为3.8%,后者为2.1%。

  我国的一些专家也认为:从实物层面看,全球石油市场的供给是充裕的,供略大于求。即或考虑到中国以及整个亚洲的石油需求增长,世界石油生产能力仍是能够满足供应并且有余的。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世界石油市场上供给增长的因素要明显多于需求增长的因素。目前全世界的石油加工能力超过40亿吨,不仅明显超过石油可供量,而且更是远超过了下游的实际需求。这个严重过剩的石油加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世界石油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真实格局。实际上在过去几年中,成品油和石化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要比石油市场上的竞争激烈得多。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近几年形势显得既紧迫又严峻。建设部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分析说,过去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几乎翻了一番,目前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将成为影响今后全球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迈克尔.史密斯认为,中国石油需求增量占全球41%。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超过50%。根据高盛公司的报告预测,中国的经济增长决定了未来石油消费增长可能是惊人的,中国目前35%的石油需求靠进口满足,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这个比例将达到84%,高盛指出,这将使中国在面对中东石油供应的任何变动时,会变得更加脆弱。  可见,从世界能源分布看,目前全球范围石油资源并不紧缺,部分地区出现的资源紧缺,如亚太地区,主要缘于石油产量一直没有显著增长,以及经济增长带动对能源需求加剧。紧缺的深层次原因还有我们旧的石化管理体制、思路与模式不适应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

  忽视市场战略是最大的风险

  油市动荡和油价飚涨源于日益加剧的全球范围石油资源与石油市场的争夺和控制。在世界能源多极化格局形成,全球能源市场结构变化的同时,其背后的期货投机常常是操纵油价涨落的黑手。随着国内油价的大幅上涨和需求旺盛的矛盾升温,在追涨杀跌 、国内石油定价机制和生产能力、进出口垄断、美元贬值、投机商兴风作浪等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的同时,不容忽略的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对全球一体化石油市场战略意识的缺失。现象与企业会不会买油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却反证了我们与市场经济的背离。假如违背市场规律的追涨,企业却还赚钱,这在一个机制顺畅的开放市场上是不可想象的。

  集万千关注于一身的中国石油化工三巨头的确很辛苦。单看老总们的日程安排,为了项目频频斡旋于中外政要之间,更多见诸报端的是他们愈演愈烈的纵横出击和“跑马圈地”。就拿国际资本市场石油板块中颇受青睐的中海油来说,一直以来动作不断,近期又获得了原油国营贸易进口资格,总经理傅成玉几个月来马不停蹄,近日又率团赴伊朗参加博鳌亚洲能源论坛,其进军中东的意图不言自明。傅成玉认为:企业运作与理论分析不同,离不开特定的市场环境。面对动荡的国际原油市场,中国虽然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市场,但在国际定价机制中却连0.1%的权重都没有,你说了不算,你必须融入这个市场,学会按它的游戏规则做生意。对于人们诟病的同业相争,他说,到外面拿项目,我们那是与外国公司竞争,几家同时走出去时应该注重发挥合力,发挥各自强项。而国内竞争也应该以市场规则为先导,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职能与管理是否按市场经济原则运转。如果仍然按计划经济那套去行使职权,其低效已经是被历史反复证明过了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国际原油市场的运作规律是开放后最大的风险。面对开放的紧迫与压力,企业着急的是如何抓住眼下的发展机遇,千方百计找更多的油气储量、产更多的油,争取20年后在国际原油市场上让国家占到更大的份额,实现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化解市场风险的关键是搞清楚取舍,在诸多影响发展的因素中,究竟哪些可以掌控,哪些可以利用,哪些又是我们必须适应的?同样斥巨资,是搞大储备?还是尽快以更高的姿态和技巧融入国际原油市场?

  破解“油荒”价格仍然是关键

  根据我国的入世承诺,2004年底我国将对外资开放油品零售市场,2006年底放开油品批发市场。眼下位列世界500强的各大石油石化公司几乎都在中国投资建厂设点,加快抢滩中国国内成品油市场。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面临国内石油期货和现货交易启动在即,已有多种外国势力加入了对中国能源价格发现机制主导权的争夺。跨国石油公司们已经不满足于单单向中国出口石油及制品,而着眼于以金融、资本、衍生工具等手段在不断开放、增长潜力巨大的中国国内能源消费市场中占据相当份额,进而在亚洲地区获得能源消费增长最快带来的长期、稳固而巨大的利益回报。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目前真正的需求方只占交易总量的三成,其余均为套利者,石油期货交易量约为现货交易的好几倍。相当多的对冲资金开始转向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在全球范围进行倒买倒卖,谋取超额利润。德意志银行亚太区总裁张红力认为:中国应该尽快建立并形成自己的石油报价系统和期货市场,以对国内石油市场的供需做出真实客观的指南,并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对远期合约不断买进卖出,以数倍于实际需求的交易量来影响价格。同时石油战略性储备不但应该包括实物储备,还应建立战略性的期货储备,长期大量持仓,以此作为参与海外石油竞争的重要手段。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持相同观点,认为中国应当充分发挥消费大国的需求优势,积极融入全球定价体系,争取定价的参与权和调控能力,变被动承受者为积极的影响者。政府只有在建立和完善期货市场的基础上,建立国际级的重要能源原材料安全保障和风险监控机制,才能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现有体制虽然保障了国家企业的效益和税收,但却较少考虑降低全社会的能源成本,降低广大消费者的用油费用,不利于化解油“慌”,无论从近期或远期来看都是得不偿失。政府应该抓紧时间,着眼于能源企业走向市场的宏观制度设计,拆除“篱笆”,打破垄断,以多种方式引入能源市场竞争机制。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