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系列述评:金融调控不能“一刀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8日 16:13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7月18日电 (记者 张建平) 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时提出,优化信贷结构,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 当前,金融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和银行分支机构在金融调控中的“一刀切”现象值得关注。
据一些地方同志反映,信贷急剧收缩后,一些银行为完成下达的任务,对部分限制行业贷款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对农业、高科技等产业也不增发贷款,有的还催促企业归还未到期贷款,有的甚至把企业的流动资金也用来归还贷款。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张,部分企业因一时急需,不得不求助高利贷。贷款利率提升,企业利息负担加重。东部某省前4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同比增长34.7%。 从统计数据分析,上半年信贷压缩有两个特点:第一,压缩时间集中在5、6两个月;第二,压缩的主要是企业用于流动资金的短期贷款和票据贴现。加强金融宏观调控、抑制经济发展过热,主要是要压缩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中长期贷款。现在中长期贷款没压下来、反而在较短时间大量压缩了企业流动资金,难怪一些企业感到资金“吃紧”。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和银行分支机构没有全面、准确、积极地理解和贯彻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事实上,在这轮宏观调控一开始,国家就明确提出,坚持“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16字基本原则。但是,一些银行在具体执行金融调控政策中,却采取只图省事不负责任的简单化做法,草率地做出对某个行业或某类客户“贷与不贷”或“停止放款”等“一刀切”和“切一刀”的决策,致使企业正常发展所需资金得不到供应。 我国经济运行就像一辆在高速公路上快速行驶的汽车,金融宏观调控需要准确把握调控的时机、节奏和力度,不能“急刹车”。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企业的情况也不尽相同,金融调控需要在坚持中央宏观调控原则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不能“一刀切”。 从经济结构来看,我国投资率长期偏高,消费率长期偏低。这就要求银行积极主动与国家产业政策配合,既要控制向部分投资过热行业贷款,又要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的贷款支持力度,要大力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产品有市场、具有还款能力的项目和企业,尤其是要加大对农业、高科技产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和教育、科技、卫生、生态环境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 有关权威人士日前在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是宏观金融部门当前的头等大事。金融调控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既要搞好总量调控,又要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既要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盲目发展,又要切实加强和支持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发展。 金融调控的目的是促进企业和经济更好发展,不是要抽干资金、让企业窒息而死。金融机构不能再简单地沿用过去的老思路老办法、求得一时一事暂时解决问题,要分析新情况、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扎扎实实把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实现预期目标,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