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水荒背后:全国首例水权交易面临搁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8日 15:06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周 扬 特约记者 楼润苗 浙江义乌、东阳报道 7月的中国小商品城义乌,有两样商品最好卖——水桶和水泵。 义乌城的家家户户,在今年夏天都多了几只水桶,停水的日子里,水桶们盛满水呆立在干涸的水龙头下;随便走近一幢居民楼,可以看到水管附近错落有致的水泵,限时供水
从7月1日至今,义乌市区每周的增压供水时间只有9小时,减压供水27小时(一楼以上需要水泵汲水),周二、四、五、日全天断水。计算精明的人家有这样的用水流程:洗脸——洗衣服——冲马桶。“不能每天都洗澡,还要留着水洗菜做饭。”荷园小区的一个住户说。 膨胀的义乌和枯竭的水资源 同浙江省内其他22个缺水城市相比,义乌的水荒要严重得多,不仅仅是工业用水全面停滞,生活用水的短缺让这个城市的居民情绪随同气温一起急剧上升。 “我们成了群众泄愤的焦点。”义乌市水务局局长王碧荣满脸无奈,“一边被骂,一边还要算计着义乌的水如何开源节流。” 号称要建立国际性商贸城的义乌,水资源总量为7.19亿立方米,按户籍人口67万计算,人均水资源1073立方米,为全国人均的一半。因为义乌经济的繁荣,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已经接近60万,这个城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的四分之一。 按照国际性商贸城的规划,义乌人口将进一步集聚,达到200万以上。经义乌市水务局初步测算,2010年义乌将缺水2000万-3000万方,2020年,义乌将缺水8000万-15000万方。“这个缺口不填补,义乌国际性商贸城的目标将难以实现。”王碧荣说。 7月9日下午,义乌市政协组织的一次供水情况会议上,各方领导紧急磋商对策。 专家们给出了更严峻的预测:在梅雨期结束后的未来6个月里,义乌将以高温干旱天气为主,降雨则主要依靠东南沿海的台风形成。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偏偏今年台风次数将比常年减少。按照目前的供水方案:平均日供水约5.2万吨,7-10月份缺水约400万吨。而现在义乌城区供水的八都、东塘两个水库只能维持到8月中旬。 除了望梅止渴的节流方案,从义乌境内其他水库东引西调的开源方案也仅仅是解决燃眉之急。“加快从东阳市的横锦水库引水工程(下简称‘横引工程’)的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王碧荣说。 横引工程原本应当在今年2月17日前结束,但在工程总指挥、义乌市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楼海水看来,9月底前完工已然无望。 水权交易一波三折 义乌市的近邻东阳市水力丰厚,东阳境内水资源总量16亿立方米,人口还不到义乌的一半。2000年11月,为了解决自身水资源匮乏的难题,义乌市出资2亿元人民币,一次性买断了位于东阳江上游的横锦水库5000万立方米水的永久使用权。(详见本报2001年3月《首例水权交易撞开新市场》),被誉为中国水权交易市场的破题之作。 正如水权本身一直存在许多争议一样,这起水权交易在义乌、东阳两地褒贬不一,无论在两地政府还是民间,至今仍存在难解的心理之结。 我国水资源的所有制规定为国家所有,水权交易仅仅是就使用权而言。花钱买水权的行为在义乌当地的部分百姓眼里是“白花的银子”。一位政府知情人士介绍说,“尽管群众有怨言,但义乌大部分官员还是持赞成态度。毕竟除此之外,义乌没有更多的水可以用。” 而东阳当地的百姓则怨言颇多,“水是祖辈留下来给子孙后代用的,卖水给别人就是出卖祖宗和子孙后代。” 与这项工程相关的两市官员对于记者的采访都小心翼翼,“我们的政治压力很大。”这项跨区域的水权交易所面临的波折是他们前所未料的。 记者从义乌市政协获得的一份材料显示,按照引水合同规定,“义乌市负责从横锦水库到义乌的引水管道建设,东阳市负责东阳地段有关政策处理工作。整个工程将于2001年6月开工建设,2002年6月底前完工。” 但时至今日,横引工程仍在继续,义乌引水解渴的愿望并没能如期实现。 工程受阻的第一个环节出现在报批过程中。据横引工程总指挥楼海水回忆,早在1992年,东阳与嵊州就签定订一份“引水工程纪要”,将东阳境内的梓溪水引入下游的嵊州,每年引水1000万方,嵊州出价15万元(水资源费),这份合同到2002年底到期。 但当2000年东阳与义乌签订横锦水库引水协议后,为填补库内损失,东阳又将梓溪水3000万方截流改道后引至横锦水库补漏——实际上是将梓溪水引给义乌。如此一来,嵊州感觉“自家水流了外人田”,矛盾闹到了浙江省水利厅。正在报批的横引工程不得不因此停顿下来。 楼海水为此专门跑了趟北京,找到了当时的水利部副部长陈雷。从水利部到浙江省水利厅一番辗转,总算协调好嵊州与东阳的矛盾。横引工程直到2002年3月才算正式动工,但比起协议开工日期已晚了将近一年。 横引工程共分十三个标段,其中十一个在东阳境内,工程在沿途的乡村涉及到征地、拆迁、道路改建问题时,屡屡受阻。“东阳的老百姓本来就反对引水,更何况牵涉到自身利益时,肯定是寸步不让。”上述政府知情人士说。 时间推移到2003年,恰逢全国钢材、水泥价格爆涨,横引工程的中标施工队伍大多抵受不住原材料价格上涨,开始消极怠工,甚至出现罢工的情况。到2004年2月17日,隧洞才勉强贯通,但义乌的水荒却早已悄然来临。 在历时两年多的施工过程里,横引隧洞的施工遭到东阳当地百姓的多次阻挠,“最多一次有几百人到现场阻止施工”,而仅仅靠一方政府出面协调往往又事倍功半。 为了这场全国首例水权交易,义乌方面的支出包括2亿元的买断费用,2.79亿的横引工程概算投资,以及建成后每年付给东阳500万的综合管理费。 “横引工程是义乌的投资,工程没造好是他们的事。”东阳水利局副局长楼高忠就此表示。 如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 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与义乌同病相怜的缺水城市为数众多。据浙江省水利厅的网站资料显示,杭嘉湖、宁波、舟山及温州、台州的部分地区城镇供水将面临着量和质的双重压力,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污染型缺水在部分地区,特别是平原河网地区较为严重,“这将直接影响和制约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上表现为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水资源缺乏的矛盾也比较突出。” 浙江的跨区域引水远不止横引工程一个,目前已纳入规划或已开工的引水工程还包括:宁波的白溪水库引水工程,舟山的大陆引水工程,温州的永乐引水工程等等。这些“远水解近渴”的各项工程究竟前景如何,还难以预料,“引水仅仅是治标,要想治本,还是要对污染水源进行治理。”义乌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范浩明说。 经东阳流向义乌的东阳江在十年前是义乌的取水源,过境水每年达15.7亿方。在义乌小商品经济日益繁荣的十年之间,东阳江的水质也在逐年恶化。现如今,这条母亲河的河水不但无法作为生活用水,即使在一般的水处理后,氨、氮等含量仍不能达标。 义乌沿东阳江分布的是与小商品密切相关的行业:袜子、内衣、毛纺、印染行业的民营企业越聚越多,而排污控制也越来越难。据义乌市水处理中心主任吴高希介绍,目前义乌市水处理中心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7万吨,“原本是为处理生活污水设计的,但现在沿东阳江的工业污水因为不能随便排放,也引到了水处理中心。” 义乌市水利局提供的《2003年义乌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2003年,全市废水排放量为4320.8万吨,工业废水排放2115.8万吨,比上年增加29.21万吨;生活污水排放2205万吨,比上年增加28万吨。工业废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量为3530公斤,比上年增加2406.5公斤。 但就目前水处理中心的污水处理能力而言,这是“大脚穿小鞋”。吴高希解释说,污水太多,水处理中心装不了。为应对水荒,义乌今年又有四个污水处理厂要上马。“浙江一直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路,”环保局的范浩明副局长认为,“面对中央提出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路,母亲河的保护要从后处理转变为全过程监测。” 通过治理,三到五年内东阳江的水质“应当可以达到三类水的标准”,用于城市绿化、工业生产已经足够。但范浩明的担忧在于,“因为上游东阳的污染问题,三到五年的目标我也不敢说能否实现。” 东阳市的三家污染大户——化工厂、化肥厂和农药厂分布于东阳江沿岸,东阳因为财政并不宽裕,相关的水处理设施并不能完全运作起来。“治理东阳江仅仅靠义乌解决不了问题,需要两地政府协作进行流域治理。”范浩明说。 无论是水源治理还是水权交易,同属县级市行政级别的义乌和东阳之间终难协调,“尽管上级金华市做过很多协调工作,但操作中的实际问题还是难以解决。”范浩明分析说。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曾撰文指出,“水权转换是解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把钥匙。要做活水资源文章,既要研究技术问题、工程问题,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研究制度问题、体制问题。” 横亘在义乌面前的,是如何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解决水资源短缺和跨区域水权交易的现实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