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宏观调控系列述评:金融调控不能松劲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 21:37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13日电 (记者 张建平) 中国人民银行13日公布的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让许多人露出些许微笑——去年以来过快的贷款增长势头终于得到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稳步回落,目前货币供应量增幅已处于央行17%左右的调控目标内。

  金融调控成绩来之不易。货币供应过快增长可能导致的后果,众所周知。去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货币供应量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去年6月贷款增速23.2%,7月升至23.
千件数码产品1元热拍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4%,8月则达到最高峰23.9%。

  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快速增长致使部分行业持续“高烧”。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去年投资分别增长96.6%、121.9%、92.9%;今年一季度,这三大行业投资又分别增长107.2%、101.4%、39.3%。

  如此高的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速,引起各方关注,也考验着政府部门金融宏观调控的能力和胆识。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在去年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控制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继续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货币信贷总量控制,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扩大央行票据发行规模,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释放的流动性,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出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控制向部分投资过热行业贷款,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消费、就业等方面的贷款支持力度……

  从4月份开始,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开始显现,5月份效果更加明显。13日公布的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更是“跌声一片”: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去年末、一季度末和5月末减缓6.8个百分点、4.8个百分点、3.8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

  货币供应量同样是“跌跌跌”: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增幅与去年同期、上年末、一季度末和5月末相比分别回落4.7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2.9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

  金融调控经验弥足珍贵。有关权威人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总结说:金融调控要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判断金融宏观状态要着重看变化趋势,要早发现早采取措施,避免经济大波动;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注意把握好金融调控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区别对待,不“急刹车”,不“一刀切”;要在总量控制的同时,着力调整结构;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发展。

  尽管当前金融调控政策措施已取得成效、政策效果还将进一步显现,但也要清醒看到: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幅还在高位运行、投资过热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银行不良贷款还居高不下、金融机构违规违法案件时有发生、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金融调控信心不可动摇,金融调控工作不能松劲。

  有关权威人士近日表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是当前摆在宏观金融部门面前的头等大事。要密切观察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尤其是价格变化趋势,关注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效果,加强对投资、消费、储蓄和国际收支的观察分析,进一步增强金融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有效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首先要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状况的监测、调研和分析。不仅要加强对反映经济总量数据的分析,更要重视采集和分析反映经济结构的信息,特别是要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机制研究,及时发现和预见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新问题新苗头,研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行预调和微调的最优策略,研究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适应的信贷政策及其实现方式。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就要灵活调控金融体系流动性。要根据外汇占款和金融机构流动性情况,灵活调节公开市场对冲操作,适时调整中央银行票据发行数量,保证商业银行正常支付清算和合理贷款资金需求,进一步强化再贷款、再贴现管理,适当控制货币信贷增长。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还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货币政策导向和贷款风险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消化高风险客户违约损失。要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进一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宏观调控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部分省市陈化粮调查
伊武装绑架菲律宾人质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