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蓝皮书透视深圳对外经贸增长的各种问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 10:58 国际商报 | ||||||||||
本报记者 易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近推出系统分析预测深圳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的深圳蓝皮书——《中国深圳发展报告(2004)》。其中的对外经贸发展部分,既展示了深圳仍位居全国领先的一面,又多视角勾画出深圳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和将来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揭示了经过高速发展后的深圳面对经济转型所表现出的某些不适,及其可能制约深圳外向
第一,国际经贸的宏观发展环境已经变化,中国与主要贸易对象国之间不断增加的多种形式的贸易冲突,将给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深圳企业发展带来风险和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保持外贸出口的进一步高速增长的目标将面临压力; 第二,经济特区政策优势的基本丧失及其出口退税比例的下调,增加了深圳大部分生产企业的经营成本; 第三,沿海地区之间的区域竞争带来的挑战日趋强劲,作为支撑经济高速度成长的外商投资增长一定程度上呈现乏力之势; 第四,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传统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间关系仍未真正理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不够确定或存有分歧; 第五, 土地开发利用空间愈来愈狭窄,土地稀缺成为面向跨国公司开展招商引资的最大制约; 第六, 迅速增长的人口同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之间矛盾愈来愈大,职业技能及高级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深圳经济结构的转型; 第七, 民营经济成长已具有相当基础,但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成长的公平竞争环境仍需改善; 第八, 政府行政效率及其法制化、透明化运行仍需做重大改善。 深圳外经贸总体地位仍高 深圳市对外经济贸易总体发展快速,其各领域的增长速度及其在大中城市间的排名,至今仍占据着领先和超前地位。仅就进出口看,2003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及外贸出口总额均位居2003年度世界银行发布的《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中国23个城市投资环境排名》(以下简称《研究报告》)的首位,这也是在该两项指标中深圳连续第十一年列居全国首位。2003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首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173.9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629.62亿美元,比第二位的上海市多出145.0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4%和广东省出口总额的41.2%。 2003年深圳实际利用外资50.42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36.23亿美元,超过天津19.90亿美元,在全国23个城市中仅次于苏州的68.05亿美元和上海的58.50亿美元,比2002年排名提升一位,居第3位。 深圳外贸出口及其招商引资正面临多重外部压力 2004年深圳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350亿美元,其中出口708.9亿美元,进口640.7亿美元,均比上年增高。但今年由于受多个因素影响,外贸进出口增长势头将会面临较大压力。 第一,出口退税率下调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企业成本,深圳大部分生产企业将受到影响。 从今年1月1日起,我国将出口退税率调整为17.0%、13.0%、11.0%、8.0%、和5.0%五档。按深圳现行的商品出口结构计算,出口退税率平均降低3个百分点。这一调整给深圳企业带来较大影响,受波及的产品有机电、服装、棉纺织品、玩具、钟表、皮革制品等。此外,生产型企业的出口,尤其是“大进大出”的生产型企业,受此次出口退税率结构性调整影响,不再享有目前“零税负”待遇,“免抵退”税之后仍将缴纳一定的税款。据有关专家测算,出口退税率平均每下调1个百分点,出口增长率将下降4.9个百分点,成本会上升1.33个百分点,深圳的大部分生产型企业都将因出口退税率下调,使生产成本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调整出口退税率的目的主要在于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但在客观上给深圳的利用外资带来负面影响。有些外资很可能将投资企业转做来料加工,但按新口径这种投资无法统计;另外,某些有意向的外资可能因退税率调整而转移投资国别方向。 第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具有出口竞争力的生产型企业的产品出口带来直接影响。 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加入WTO以来针对我企业的反倾销、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有增无减。继日本、欧盟之后,美国2003年出台的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文件、我国机电产品在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限制、特别是美国针对康佳、长虹、TCL等彩电企业的反倾销措施等,都不利于深圳纺织、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 第三,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有可能削弱深圳出口产品竞争力,给出口带来不利。 第四,引进外资增速放缓,来自“长三角”的挑战已成不争的事实。 深圳外贸乃至整体经济的高速增长,一直建立在对国际市场的高依赖性上。据蓝皮书所公布数据,深圳是国内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城市。2003年,深圳外贸进出口依存度、外贸出口依存度分别达到了339.7%和182.2%,而同期上海为248.8%、164.2%,北京为256.9%、138.6%,广州为183.4%、140.3%,苏州则是167.1%、96.4%。2003年,深圳的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产值占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4%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到全市出口总值的64.12%。在出口总额中,“三来一补”与进料加工贸易又占了79.1%,大大高于一般贸易的12.7%。无疑,外商投资既是创造深圳出口的主要力量,又是拉动深圳整体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但深圳实际利用外资已出现增长乏力势头。从全国23个大中城市比较来看,深圳实际利用外资的总量虽以50.42亿美元仅次于苏州和上海位居第3,但其引进外资的增幅同比上年仅增长2.9%,在23个城市中排在了第17位,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从引资结构来看,2003年深圳工业利用外资占58%,比上年的69%骤降11个百分点,成为制约深圳引进外资规模进而影响到外贸进出口的不可忽视因素。 不可否认的是,深圳在吸引外资方面的既有优势似乎正在逐步让位给长三角地区。从招商引资势头来看,在全部23个城市中苏州最引人瞩目,2001——2003年的三年中苏州实现了三级跳,在23个城市中的排位由2001年的第3位跃至2003年的第1位。苏州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002年比2001年净增17.92亿美元,2003年又比2002年净增19.91亿美元,分别比上海这两年的净增额高出11.54亿美元和11.71亿美元,比深圳高出13.60亿美元和13.91亿美元。2003年深圳在23个城市中的排位虽然比2002年提升了一位,但与排位第1的苏州相比,差距已由2002年的18.39亿美元迅速扩大到2003年的31.82亿美元。 深圳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内在深层次矛盾 深圳外经贸长期持续增长所面临的压力,除了作为国家整体经济走向这个外部原因及其区域竞争态势的变化以外,主要决定于深圳内在要素、发展结构、政策导向及其市场层次提升等内生因素的变化。从城市经济运行的系统相关性方面来看,也决定于城市定位、功能发挥、经济协作机制、及其推动经济持续良性成长的投资软硬件环境、文化建设等内容。蓝皮书在这些方面所披露的深层事实及数据,一定意义上揭示了深圳经济的内在深层次矛盾,暴露出妨碍其外向型经济良性发展的压力来源: 第一,深圳经济目前仍然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成长型工业经济,其发展未能实现以知识经济和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带动。 2003年深圳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860.51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构成比例为0.6:58.9:40.5。深圳经济在去年的业绩,首先归功于工业企业新增总产值首破1000亿元(1020.36亿元)。从历史上看,深圳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主要归功于工业高速增长。 自建市以来(除1982和1992两个年份外),深圳历年工业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同期GDP增速,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2003年深圳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073.77亿元,增长29.1%,在23个城市中仅次于上海(10342.80亿元)居第2位,工业对深圳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9.7%,拉动增长12.1个百分点,比去年高出2.9个百分点。2003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2002年的47.7%提高到52.4%,工业已占据深圳经济的一大半。 由于深圳经济主要由工业拉动,因此其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要求非常强烈,尽管2003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比前三年有显著提高,但投资增速在23个城市中仅排名第16位,呈逐年下降趋势。此外,深圳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入比例偏低总量偏小。2003年深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仅为21.0%,而上海、苏州、无锡三市则分别占到了32.6%、59.7%和58.2%。2003年深圳基本建设新开工项目尽管有206个,比上年增加45个,但新开工项目规模偏小,平均只有1.42亿元,比上年少了1.05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乏力,一方面在总体仍属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下成为经济总体增长的重要制约点,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外贸进出口可持续能力的发挥。 近六年来,深圳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同期GDP增速。2003年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56.98亿元,增长10.7%,低于同期GDP增速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2002年的44.5%骤然降至40.5%。在第三产业内部,金融保险和其它服务业增速明显较低,证券市场连续几年表现不尽如人意,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一直是突出问题。在世界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中,作为投资环境因素之一的金融状况,深圳排名不仅在上海、广州和北京之后,而且未能进入前10名。 深圳在第三产业、特别是建立在知识经济经营基础上的高端部分的不足,一方面使深圳在实现经济转型上显得后劲不足,另一方面也难以承载深圳建设高科技城市、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高品味的文化——生态城市的定位。 是继续工业化?还是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深圳经济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正是其在城市发展定位上处于彷徨阶段的一种体现。 第二,工业发展结构优化方向存在不确定性,高新技术产业战略定位和传统工业发展方向关系不明晰。 电子信息产业在深圳工业中居支柱地位。2003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937.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57.6%,同比增长33.8%,高于全市工业产值平均增速4.8个百分点。需要说明的是,深圳电子信息产业中绝大部分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2237.24亿元,同比增长44.21%,同比增速高出整个电子信息产业10.4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值比重已占到76.16%。 深圳早已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作为三大高新技术重点产业,但实际上几乎是电子信息业一枝独秀,其份额占到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90%以上。随着前些年全球IT行业整体性滑坡,深圳便希望通过推进后两大领域发展以使结构失衡问题有所改变,但最终效果甚微。 随着外资向长三角地区大规模转移,许多人开始怀疑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前途和原有的城市发展定位。争论从2002年开始,去年达到高潮。其明显表现是发展传统工业的思想开始抬头并占据上风,决策部门已通过“适度重型化”方针,致力引进汽车、机械制造、石化等重型工业以改变深圳工业结构“偏轻、偏小、偏外”的现状。问题是深圳目前的“适度重型化”会否产生与高新技术产业争有限资源的问题。另外,上重型工业的方针对于除高新技术以外的其它的深圳城市定位是否构成冲突?蓝皮书对此问题存在争议。 第三,产业空间趋于极限,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深圳现有国土总面积2020平方公里,由于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迅速发展,深圳的土地承载极限即将到来。 2003年深圳一共新出让土地11.7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及物流业用地6.48平方公里,占总量的55.3%。据有关方面测算,如按这样的批地速度持续下去,最多10年,深圳不再有可批之地。目前用以发展高科技的深圳高新区共11.5平方公里土地已全部开发出让,2001年深圳新规划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号称总面积158平方公里,但实际可用于产业发展部分只有100平方公里,能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仅50平方公里。 从深圳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现实来看,已经不是能引进多少外资的问题,而是现有土地资源能承载多少外资加工业的问题。由于近年来深圳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已经形成本土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争夺有限资源的局面,深圳亦不时出现因外商要地不能满足使跨国公司舍深圳转至内地其它城市的景况。 第四,深圳人口机械增长迅速,但总体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及高级人才无法满足需要,难以应对经济结构转型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979年3月深圳建市时,总人口仅35.19万人,2000年11月深圳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登记数为700.88万人,其人口快速增长主要源自机械增长。 深圳人口年龄结构较轻,中位数为25.37岁。在总人口中,15——59岁的劳动适龄人口比例高达88.41%,且青壮年居多。但深圳劳动人口中以初中文化程度比例最大,在受教育人口中占到54.26%。深圳现有受教育人口素质,已经不能适应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需要,成为深圳产业发展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素。2002年,深圳失业并正在找工作的人口中,中学学历人口占到了80.09%,并且这部分人整体年龄偏轻。由此表现出深圳经济转型一方面缺乏较高素质劳动力的补充与替换,另一方面也开始面对较大规模低技能劳动力失业问题。 在高级人才方面,深圳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人才总量明显不足,队伍规模偏小,同时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也不相适应。 深圳高级人才多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约占市属企事业单位的58%。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单一,且较多集中于个别行业,如第二产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大多集中于电子信息行业,而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及其它关键性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拥有原创性核心技术的专家更是短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深圳大专以上人口占从业人口比例的8.867%,而北京为21.8%,上海为13.8%,纽约高达52%,汉城亦超过50%。 在高级人才队伍方面,两院院士深圳有6名,青岛35名,大连18名,上海146名,北京达600多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深圳有34人,青岛35人,大连5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深圳有533人,青岛760人,大连1300多人;博士生导师、正高职称人员深圳均少于青岛、大连。在金融、外贸、法律、现代管理方面,深圳缺乏懂国际惯例、又熟悉WTO规则的国际化人才。而在企业管理方面,深圳更缺乏既懂经营管理,又精通专业技术的企业家人才,特别是缺少能带领企业走向国际的领军级人物。 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结构性紧缺矛盾严重。 深圳仅有技师和高级技能人才1446人,占全市技工总量的0.13%,远低于上海高级技能人才占技工队伍1.2%的比例,更低于广东省的2.34%。根据预测,2001年全市各类企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约3.3万人,其中高级技能人才占1/3。 此外,深圳常住外籍专家(含港澳台)近6000人,占常住人口的0.1%;而上海常住外国人约7万,占城市人口近1%;香港常住外国人口49.5万,占城市人口7.1%。深圳的归国留学生数量约4500人,而上海坐拥2.5万之众。根据预测,从现在至2005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需要人才数分别为4万、1万、1万,尽管深圳已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但仍存在较大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在引进高素质人才方面已呈后继乏力之势,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从以前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第1降至2002年的第4,居上海、北京、广州之后;深圳对内地高级人才调入的吸引力也在减弱,对北京、上海、江浙一带城市的高级人才几乎没有吸引力。深圳特区建立以来的高速发展,根本上靠的就是大力吸引全国各类人才,但人才成长软环境的相对落后,正给深圳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不利。 第五,民营企业在深圳外向型经济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作用,但发展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深圳民营经济总量已占全市半壁江山:2002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4.8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9.5%,占全省民营固定资产投资的51.87%。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民营企业是外向型经济的有生力量。据统计,民营企业目前在境外共设立境外企业18家,占全省境外企业的64.29%,境外投资额占全省一半以上。深圳民营企业产品现已打入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约30%以上的民营企业开展和参与国际化经营。2002年,全市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累计达4145家,实现出口额25.43亿美元,比上年大幅增长196.3%,占全省私营企业出口的61.28%;出口额占全市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已达41.79%。近三年来,全市民营企业出口额年均增长204.2%,成为支持深圳出口的重要增长源。 但深圳民营企业亦需要进一步落实国民待遇,减少仍然存在的政府对民营企业限制过多问题。在诸如银行贷款、土地供给、经营领域准入等方面,民营企业仍受到较多不公平限制。此外,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融资渠道不畅、对民营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仍普遍存在,这就从创业环境方面制约了民营企业的更快速成长。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也需要提升,其内部存在的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经营决策盲目等弊端,最终都将制约深圳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六,政府行政效率及其法制化、透明化运行仍需进一步改善。 蓝皮书未能就政府行政效率及其法治化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分析,但也提及目前深圳的部分政府公务人员存在素质、责任心、工作效率及其服务水平与要求不相适应问题,个别人甚至很差。2003年底世界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在调查的23个城市中,杭州的企业给政府和监管部门送礼与行贿的费用(称非正式支付)所占销售额比例最低,为0.007%,而深圳非正式支付则很高,约为0.32%——0.50%。这说明深圳政府在简化办事程序和保证规章制度透明化方面,在狠抓政府部门廉政建设方面仍存在很大改进空间。 深圳经年累积而成的经济发展质量优势非同一般 城市竞争力基础依然牢固 深圳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虽面临内外压力和挑战,但其改革开放以来打造出的经济发展质量优势、领先地位及拼搏精神仍在。深圳能够基本保持各方面的长期性全国领先,与其经济运行质量的良好密不可分。 第一,深圳经济增长过程伴随着明显的技术进步因素,与那种仅靠资本、劳动投入的外延式扩张迥然不同,因而有着较强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深圳多年来坚持一方面狠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其结果必然会不断提高各行业技术水平,从而促进深圳经济整体技术进步,其具体表现是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 近10年来,深圳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几乎呈直线上升势头,深圳工业增长的50%以上由技术进步带动,这表明深圳的工业推动型经济增长特点,尽管有着“成功的农村工业化、外资流入、贸易导向”等新兴工业化经济模式的某些共同特征,但可以从容应对“东亚无奇迹”之类的批评(即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建立在持续的投资增长基础上,技术进步非常缓慢,是一种前苏联式的外延型增长,好景不长)。 第二,深圳经济运行质量的改善与可持续增长能力增强,还表现在工业单位总产值的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的持续下降上面。 1998年以来工业单位总产值能耗及其污染排放情况。 深圳能耗及污染排放的下降与受到控制,表明深圳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实现了可持续增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方向。 第三,深圳民营经济的快速成长使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增强,成为支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前所述,深圳民营经济近年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如华为、中兴、创维、比亚迪这样的全国知名企业。2002年深圳产值或销售额10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3家,10亿元以上的超过20家,1亿元以上的超过200家,进入深圳工业百强的民营企业已有16家。需特别提到的是,深圳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已撑起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半边天,一批优势民营企业已成为深圳乃至全国高科技行业的龙头企业,例如华为和中兴的程控交换机占全国市场的80%,比亚迪已成为全国最大、全球第三的充电电池生产商,金碟是国内财务软件行业的领头羊等。在程控交换机、无线接入网、光通讯、软件、医疗器械等领域,深圳民营企业创立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重要地位的民族品牌。2002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有1980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2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46%,当年民营科技企业投入研发经费23亿多元,占同期全市企业研发经费近一半,全市研发人员有40%以上集中在民营企业,64%的民营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第四,深圳经济效益总体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2003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917.97亿元,同比增长25.4%;实现利润总额336.96亿元,同比增长32.7%;实现利润增速高于产品销售收入增速7.3个百分点,反映出深圳的工业企业仍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2003年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21.7%。全市工业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同比分别提高1.4和0.3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4.9%,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9479元/人,同比增长14.7%。 从反映社会整体投资效果的投资效果系数指标来看,深圳高于全国和广东省的平均水平,也高于上海、北京、广州和苏州,显示深圳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能大。 第五,深圳经济与社会保持了较协调的发展局面。 这种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近10年深圳经济在高速成长的同时,财富分配也比较公平,没有出现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的趋势。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亦呈持续下降势头。 深圳经验的启迪意义 深圳仍然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具有竞争意识、且城市功能较为完备、拥有独特区位优势、现代化程度较高、对全国影响较大并起多方面示范作用的新兴城市,也仍然是追求并致力于实现创业理想人士的心中热土,从这一意义上说,深圳的经济特区作用仍将继续发挥。 但深圳作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集大成实践地,它的成功历史及今日所面临的挑战和矛盾,其必然要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及战略定位,其由工业化向信息化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和作用发挥等,都不仅仅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单个城市,深圳的经验及所面临的问题,它的解决方案及其探索,正在昭示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进而昭示中国在加速融入国际化过程中的某种未来“定数”。 关注深圳的对外经贸形势就是关注整个沿海经济发展的未来,同时它也是实现东、中、西部经济梯度成长和谋求国内市场、区域发展与国际经济相衔接所必须加以认真研究的一个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的经验及其历史并不仅仅属于深圳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