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东方企业家》2004 > 正文
 
中国民企的痛苦转型 “新中国制造”呼之欲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9日 18:13 《东方企业家》杂志

  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制造业已经有相当多的积累,在一些领域,“中国制造”已居世界第一。大批廉价、合格、源源不断可补充的产业工程师和产业工人也被培养起来。

  如今,国际企业非常看好中国概念,他们开始欢迎中国企业去控股或收购,愿意用这样的形式,来分享中国的低成本、大市场、高成长。

千件数码产品1元热拍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哪里可以免费发短信?

  中国政府也有推动制造业转型的动力和决心,其动力来自于中国外汇储备日益攀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促使国家鼓励国内企业适当地利用外汇踏上海外发展之路。国家发改委、国家进出口银行去年5月发出相关通知,要求建立境外投资信贷支持机制,境外投资专项贷款可享受出口信贷优惠利率,以支持和鼓励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发展。

  “新中国制造”已呼之欲出,要从前20年的以市场换普通技术,逐步进化到以“市场+资金”来换取对国外企业的控股权。

  制造大国需升级为制造强国

  中国近几年充满发展机遇。城市化的进程可能会持续15-20年,与此有关的产业,包括房地产、市政配套建设、交通网线建设,在十多年内都是朝阳产业。同时,国际制造业全面加速向中国转移,与制造业转移有关的产业,也会有突飞猛进的成长,如物流、能源、原材料以及装备制造、服务业等。

  与制造业转移有关的产业,也会有突飞猛进的成长。

  机遇令人振奋,问题却不能回避。尽管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中国有制造大企业,但还缺乏强势制造企业。据统计,2002年中国制造业产值为1.27万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11.5%,日本的20%。2003年中国行业的领头羊,如一汽营收152亿美元,是美国通用汽车的4.1%;海尔营收42亿美元,是德国西门子的5.5%;宝钢营收189亿美元,是日本钢铁的60%。

  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一比,差距太大了。一方面我们应该为制造业在向中国转移欢呼,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正视:到目前为止中国制造业还很落后。

  中国经济的崛起有赖于一大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企业的崛起,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决定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因此,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强势企业,应该是中国政府和企业共同面对的严肃问题。

  民企的痛苦转型

  “中国民企的全球化修炼”,意味着中国民营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将经历痛苦的转型:

  其一是文化转型:从高效灵活然而稍带私密的运作文化,转型为透明化运作。最近,几乎所有的民营企业都面临社会的信用拷问,对此民企不能感情用事,而应理智地思考如何实现全透明运作,尽量减少外界对民营企业的不了解;

  其二是治理转型:从家族治理、准家族治理转型到职业经理人与创业团队和谐相处,中国人才与国际人才相互融合。准家族治理指的是虽不以血缘,但以学历来源、地域来源等决定企业内部的治理方式。民营企业惟有跨出创业团队的小圈子,企业辉煌长久的未来才有坚实的保障;

  其三是学会分享:从独占利益、独家决策转型到学会与人分享,分担投资风险,接受私募、上市、引进国外战略投资等一系列的合作方式。与人合作不仅是引入资金,还应包括引进投资者的决策理念,毫无保留地与人分享自己的盈利能力;

  其四是部分企业可能面临痛苦的产业转型:关于产业转型,其实就是知进退,可能大多数民企都应好好审视自己的企业、产业是否真的有全球竞争力,要敢于放弃未来没有竞争力的产业。

  扬弃"低成本优势"的思维

  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低成本。应当承认,低成本仍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杀手锏。如温州打火机靠0.50元人民币的低成本,抢占了80%的世界市场,挤垮了曾是世界三大打火机生产基地的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的80个厂家。

  因此,低成本竞争至今仍是中国企业的看家本领,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很大优势。中国企业界和理论界不要轻言放弃低成本竞争力。

  但也应看到低成本的优势正遭遇严峻挑战。众多国际企业的本土化生产正在逐步抵消国内企业的成本优势,并进一步挤压国内市场,留给本土制造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窄。不仅如此,低成本型的竞争对手正纷纷崛起,包括亚洲的印度、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美洲的墨西哥,欧洲的土耳其等。这一局面迫使我们必须走出那种自我感觉良好、觉得竞争远在天边的幻觉,要以创新的思维,重新思考本土制造企业的生存发展战略。

  反向收购融合中西优势

  新中国制造就是要从前20年以市场换普通技术,逐步进化到以市场换股权。用市场+资金,来换取对国外企业的控股权。新中国制造的核心是:反向收购。

  通过反向收购,控股国际同行的小巨人企业,获取品牌、获取核心技术、获取全球分销通道、获取国际化人才。利用本土远低于国际的劳动力成本、接近国际企业的劳动效率,发挥中国行业成龙配套的制造、加工优势,然后用国际品牌,以国际价格,通过全球网络销售出去。

  以TCL为例,它用820万欧元收购了德国著名家电企业施耐德,承接了它的百年品牌积累和完善的销售网络,绕过了欧盟的层层技术壁垒,迅速进入欧洲市场。

  “新中国制造”有效融合东西方企业的互补经营优势,是中国制造企业登顶世界强势企业的切实可行的战略,也是新一轮工业发展的积极、主流的方向,将给中国制造业升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张敏整理)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国制造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聚焦航班延误补偿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