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如何调整引资策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9日 06:3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杨中侠

  引进外资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这一方针并没有改变,问题的关键是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使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政策和实际吸收外资的效果更能有效地统一起来,更能适应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体思路是:

千件数码产品1元热拍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哪里可以免费发短信?

  一、对内外资的待遇问题上,政策的调整已经势在必行,关键是如何进行调整。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外资和内资的政策应该一致起来,”但是他们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提的,“不是说把外资的优惠政策拉下来,而是应该把内资的政策拉上去。”同时,现在出台一些利用外资政策,规定了较详细的鼓励和优惠条款,而在对外资要禁止、限制等方面的规定不够全面,不便于执行操作。还有在制定政策时,除应当明确禁止外商独资或控股的行业外,还要制定针对国内品牌保护、专利技术保护,防止外资控制垄断中国市场等相关政策,使之真正能够起到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增强国内企业实力、提升内资企业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作用。

  至于取消外资优惠政策会不会影响外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和经营,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国外的经验表明,外资优惠政策决不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如乌拉圭是世界上实行外资优惠政策最多的一个国家,但它对外资的吸引力并不大,美国并没有对外资实行优惠政策,但它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实际上,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中国之所以能对大量的外商和跨国公司产生这样巨大的吸引力,最重要的不是外资优惠政策,而是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经济迅速发展和政局稳定,以及政策的连续性和宽松、稳定、规范的投资环境。

  二、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出路是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科学、合理、高效利用FDI的同时,避免对其过度依赖,一方面继续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另一方面,走自主开发创新之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里有自己的东西,要具备自主创新的不竭源泉,对跨国公司转移先进技术和技术外溢程度,不能过分依靠,战略性技术必须依靠自己力量进行研发,只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抵御危害中国经济安全的现象发生。

  三、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应对金融危机防范预警机制。金融开放切要“戒急”,因为随着2006年的临近,国际金融机构将大举进入中国,金融风险的产生条件、形成机制和表现特征将更加复杂,有可能转变为一种内外互动的高成长性风险。因此,要从国情出发把握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顺序和方法。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避免对外开放过早过急,尤其要注意防范国际短期资本的冲击。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可兑换,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循序渐进。

  就中国目前形势来说,如何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资本流入和流出的平衡,并制定和调整相关的资本流出入政策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策重点应该从鼓励流入、限制流出转向流入流出平衡上来,以增强中国资本流动的自我调节能力。目前,已经考虑到的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有效方法,但还缺乏明显的效果,QDII制度还没有出台,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进行证券投资风险大,政策也有诸多限制,企业的债券和证券投资受到严格管制等,今后应逐步完善。

  四、保持国内市场的竞争性,防止外资垄断。国内外许多案例表明,国内有与之相竞争的企业,跨国公司转移先进技术及产品的国内价格,都比较符合东道国的利益。因此,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在国内形成一批可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当国内企业暂不具备竞争能力时,一个产品领域至少引进两家跨国公司投资,形成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可通过降低同类产品的进口关税,使跨国公司的产品与进口商品形成竞争。尽快出台《反垄断法》以及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同时还要制定商业秘密法、反贿赂法等,使之相互协调配套,对商标法、税法、价格法等相关法律也要作出修订,以更适应新形势对引进外资的新需要,维护真正公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五、要严格遵守已经制定的各项引资政策,增强监督机制作用,尤其要重点防范地方政府盲目引资行为。对外资违规操作的案例,要加大查处惩罚力度,避免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后果。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聚焦航班延误补偿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