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GDP增长与宏观调控 > 正文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陶冬:经济软着陆可能性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 08:17 21世纪经济报道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首席经济师陶冬]

  本报记者 何华峰 香港报道

  三种情况可能硬着陆

进入伊妹儿的网络豪宅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哪里可以免费发短信?

  《21世纪》:国内的宏观调控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你对经济软着陆的前景怎么看?

  陶冬:我们目前认为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较大,其中投资可能回落较快而消费所受影响有限。不过,中国现代经济史上还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软着陆(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1990年代中的调控可能是最接近软着陆的一次,但也导致了多年的通缩。

  与1990年代中相比,我们有四个理由看好这次调控:(1)这次政策调整较上次早了12至18个月,本届政府经济决策层对经济及经济学的认识也较深刻。(2)尽管投资可能下滑,居民消费及出口竞争力较十年前大有提高,为整体经济提供了一个缓冲。(3)今天的国际收支、通胀水平及三角债问题远比1994年时小,而稳定的宏观环境提高了软着陆的成功可能性。(4)今天一些地方政府的阳奉阴违是由其自身利益决定的,一旦激励机制改变,其态度随之改变。

  《21世纪》:那么在接下来的调控政策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陶冬:必须注意,在以下三种情况下,经济可能硬着陆:(1)宏观调控不力,投资持续高企,煤电油运等瓶颈进一步恶化,出口、农业、外企遭“挤出”,失去健康肌体的经济最终在市场作用下硬着陆。(2)一刀切或信贷紧缩维持时间过长,造成“三角债”、破产潮,直至全国性资金链断裂。(3)房地产价格急跌,城市居民中出现大面积负资产,导致消费、投资同时下跌。

  信贷还会继续紧缩吗?

  《21世纪》:你说信贷紧缩维持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硬着陆,那么你对当前的信贷紧缩政策如何评估?今后的信贷政策还会继续紧缩吗?

  陶冬:近两个月的信贷紧缩政策来势甚猛,反映了中央整治投资过热的决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月度统计数字中已有所体现。但是,这种全面截流式的措施很难持久。民间资金周转日渐紧拙,部分企业靠高利贷存活。如果银根不放,一两个月内便可能出现破产潮,其中包括出口企业等有活力、有实力但现金不足的企业。一家企业倒闭,上下游企业均受牵连,“三角债”问题可能会重现。我们认为在不久的将来,银根会放松。

  但是,这次信贷紧缩并未击中产生过度投资的根源——地方政府、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利益同盟。地征了、款贷了、厂建了一半。如果几十亿投资无法产生效益,地方及银行主管的乌纱帽均可能不保。在不惊动北京的前提下,地方及银行会尽力保投资。所以一旦银根放松,地方投资很可能死灰复燃。今后12至18个月估计是北京与地方的一个角力过程,而信贷则是角力场。信贷政策时松时紧在所难免。

  《21世纪》:紧缩信贷是为了治理投资过热,你认为投资过热的根源在哪儿?

  陶冬:投资过热的根源有两个:银根过松、体制弊端。目前的货币环境仍然维持着当年抗通缩的体制。随着通胀再燃,货币环境正常化是一个无可回避的课题。通胀反弹、息口(利息)不变,实际上意味着减息!

  体制弊端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的GDP本位主义和银行体系缺少系统的风险规避机制,而两者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体制缺陷。民企的重化工化,有经验不足、决策不周的因素,但实际上是理性的投机行为(信贷泛滥、杠杆投资,赚了归自己,亏了属银行)。没有地方政府和地方银行的大力支持,这种投机绝难成事。

  三个建议

  《21世纪》:除了投资过热,政府的另外一个担心是通货膨胀,你对此怎么看?

  陶冬:政策盯消费物价指数,是一个错误。世界上多数国家央行盯核心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减去食品、燃料)。中国没有核心物价指数,而且消费物价指数中食品成分过大,房屋、教育、医疗等因素则体现不足。

  这次过热的最主要症状不是物价上扬,而是煤电油运的瓶颈现象,是以供需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果将这种供需差以价格形式反映出来,我们估计目前的通胀大约在8%-10%之间。无论是物价高腾还是瓶颈恶化,都反映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

  《21世纪》:那么,在接下来的调控中,有哪些政策可以选择?

  陶冬:我有三个政策建议:

  一是微调信贷政策。第一轮信贷紧缩已经取得初步进展,投资热得以暂时抑制。为防止因资金周转而可能出现的破产潮,银根宜适当放松,但整体信贷政策基调维持偏紧。以区别对待的方式,使正常的商业活动得以维持,而过度投资继续受到压制。

  二是工作组下基层。这次投资热的核心力量是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市、地级政府,有能力瞒天过海、阳奉阴违,将投资项目死灰复燃的也是地方政府。对付这些地方政府,不能靠坐在北京读统计报表,也不能靠发文件,必须有大批的工作组下基层,随时“贴身紧逼”,必要时杀一儆百,这种做法已经有了,不过力度远远不够。

  三是加息。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意味着不变的货币政策。我们认为政策的连贯性应在动态中体现出来,即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调整政策,以维持一个中性的货币环境。加息未必意味着紧缩,而是根据通缩变通胀这一现实,将利率水平正常化。这和美国联储日前的加息性质是一样的。加息无法制止地方上非市场因素驱动的投资扩张,但对制止房地产过热及原材料囤积却有效果。同时,加息但放银根,也为健康、从事正常商业活动的民企提供一条生路。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软着陆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建华企业家课堂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