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重型化为广东经济“补钙”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6日 10:20 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 朱向华 实习生 汪琪琦 文/图

  广东重工业产值首超轻工业,究竟意义何在?广州工业在适度重型化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如何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重工业领域应该如何吸纳民间资本?

  带着一系列问题,《新快报》对广东省社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品安、中山大学
进入伊妹儿的网络豪宅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哪里可以免费发短信?
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三位专家进行了专访,他们为广东重工业把脉,点出了影响广州及广东适度重型化进程的九大穴位。

  补钙———重工业为广东经济“补钙”

  陈广汉:适度重型化是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

  陈广汉认为,广州经济目前已从消费品工业占据绝对优势向资本品工业逐渐占主导的阶段过渡,因此大力发展汽车、石化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也是广州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

  陈广汉还认为,广州适度重型化的目标是与城市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广东经济以轻工业起步,由于长久的轻型化发展而被人们认为“缺钙”经济。

  目前在珠三角产业城市群中,广州担负着为“缺钙”的广东经济“补钙”的重任。“因为广州的重化工业基础好,机械制造、钢铁、高新技术(包括电脑软件、生物医药等)都有一定的发展,毗邻广州的佛山的建筑材料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丁力:重工业解决投资不足

  丁力也认为,广东省重工业产值超过轻工业这一现象总体上是好的。

  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近二十年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以前重点发展的是轻工业,即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发展模式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但也存在后劲不足的缺点。近年来,广东原来开放的优势已不复存在,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重化工业具有投资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广东提高重化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利于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此外,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以投资最为基本。

  广东经济目前存在投资不足的问题,省内重化工业的上马也可以部分解决此问题。

  刘品安:重工业加速不是“虚热”

  “不是虚热!”这是刘品安面对人们对于重加工业发展加速会否导致经济“虚热”的担心作出的反应。

  他认为广东现在的经济基数与速度尚未达到“过热”的程度,应该在现有基础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防止经济滑坡。

  适度———重工业比例还可提高5%

  刘品安:“适度”重型化

  他认为,所谓“适度”重型化,即重、轻工业比值要能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呈良性发展。在他看来,广东目前的重工业、轻工业布局已接近合理,重工业占经济总量比例还有5%的上升空间。

  刘品安认为,广东省重、轻工业比值在64或者5.54.5都是比较合适的。广州重工业目前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为52%,广东省比例也大致如此,因此,目前,广东省重工业占经济总量比例还有5%的上升空间。

  但重、轻工业的比例最多不能超过64。政府对重、轻工业发展应该有合理的宏观调控,使之良性发展。

  丁力:重工业应占领其他市场

  丁力也认为,重化工业的发展是以轻工业的持续发展为前提,轻、重工业应该有一定比例。重化工业不仅要为本地经济服务,还应占领其他市场。但有人预测,不出三年,包括广东在内的其他地区,汽车产业都会出现整体供过于求。

  内源不足是重工业最大软肋

  内源———谨防外源压制内源

  资金和产业链过于依靠外源,是各位专家对于广州重工业发展的隐忧。广东的整个经济可以说是在外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广东的外源经济占了全省工业产值的60%,东莞、深圳更是超过了80%。

  丁力:外源压住内源是最大教训

  丁力指出,广东外源经济比重大,不利于培养重工业;而广东现有重工业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源经济,如广本、三菱电机都是合资企业,资金、技术、市场都是引进的,这样的内源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甚至对本土的企业还具有一定排他性。

  这些合资企业通常还会带来上游的零部件配套企业,这在某种程度上还压制了相关产业的内源经济。

  广东20年改革开放的教训就是:没有在发展外源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内源经济。结果是广东重化工业发展打了折扣,而新一轮的发展中应谨防外源经济再次压住内源经济。

  广东如何避免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丁力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广东应该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刘品安:上海模式可参考

  但刘品安对于引进外资进入广州重工业持乐观的态度。不过刘品安同时也认为,外资具有无法控制性、不可预见性,因为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广州外资现有的发展模式造成可选择性差、产业链选择范围不大。

  在引进外资方面,广州可以参考上海的模式,上海在建国后,就非常注重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技术和人才积累多,外资进入后,也依靠自己的技术和厂房建立了重化工业基地。

  而这种发展模式也使上海拥有了很大的自主权,自由选择度大。自己建立相关的厂房和技术人员,这对保持产业的延续性、建立产业链条都是很有益处的。

  创新———建大规模本土研发中心

  专家认为,外资引进的三部曲一般是:从外资外营,发展到外资内营,最后实现内资内营。而在这个过程中,本土的创新能力是最受考验的因素,高新产业如是,重工业发展亦如是。

  目前对核心技术掌握不够、没有产业品牌是广东重工业最大的弱点。跨国公司也有研发中心落户广州,但对本地技术扩散效应不会很大,因为“人家也不会将核心技术拱手相送,研制核心技术还得靠自己”。

  陈广汉:建大规模研究中心

  陈广汉认为,要解决此问题,广东需要由政府出面成立大规模制造业研究中心。单靠珠三角的小企业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我也不赞成“一个镇一个研发中心”的做法,这样规模小、辐射源不大,吸引不了技术人才。

  丁力:求“稳”是缺乏创新的借口

  丁力认为,广东以前为何留不住人才?不是人才不愿意留,而是广东本身并没有对人才迫切的需求。如果大力发展重工业,对人才(尤其是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会更多更迫切。

  广东目前也处在上海曾经处在的局面下,求“稳”是掩盖缺乏创新意识的借口,只有自主创新,才能保证不落后于人。

  民营———鼓励民营资本进重工业

  陈广汉:民营是内源的根本

  陈广汉认为,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重工业是从根本上发展内源经济的有效途径。

  政府应对此提供产业政策的指导,民营企业也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资本重组。资本进入的同时,管理也要进入,这才对一切产业公平。

  民营资本进入重工业也需要有一定资本、一定实力才能进。我国除了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经济命脉还由国家控制,大部分都可以采用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混合经济。

  刘品安:鼓励民营重工业

  刘品安认为,目前重工业基本都是国有,由于国家对放开民营资本进入重工业有种种顾虑,现在这种观念应该打破。广东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民营资本应与国有资本一样可以进入重工业。

  重工业投资大、见效慢,国家应该加大民营资本进入重工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使民营资本愿意投入到重工业中。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只要达到了一定标准、规模,就应该允许立项。

  打造区域重工业龙头

  调控———政府主导、协调、服务

  广州石化80万吨乙烯项目至今迟迟不能上马,引发了社会质疑。专家认为,虽然80万吨乙烯项目的延迟开工牵涉到重复建设、外资引进以及市场前景等多种因素,但这个案例也从侧面凸显了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刘品安认为,政府应该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发挥“主导、协调、服务”的作用。重化工业是技术型行业,行业特征决定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合作———轻工业暂不需转移

  泛珠三角“9+2”合作大幕已经开启,有人提出:广东重工业在整个泛珠三角区域中究竟占据一个怎样的地位?广东会否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区域伙伴转移的必要?

  对此,刘品安认为,在整个区域中,广东可以说处于“领头羊”地位,但这种优势并不体现在每个产业、每个领域,广东的轻纺在“9+2”区域经济中具有一定优势,但重化工业则没有什么优势,因此需要与其他省、区进行优势互补,通过合作加强重化工业。

  重化工业规模大、投资大、需要广阔的区域,而广东地域有限,可以借助向其他省、区的腹地发展。而广东的汽车制造业、深圳的高科技制造业也为其他省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合作机会。

  许多西方国家目前都逐步将原有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淘汰或转移到国外,把重心放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上。但陈广汉认为,目前广东的轻工业并没有转移的迹象,广东也还没有到需要转移的阶段。

  因为,劳动密集产业的转移来源于劳动力价格的上升,而中国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开放的市场,在广东,工人的工资成本还是较低的,纺织品、手表等产业依然有利可图,所以还没到非转移不可的时候。

  在“9+2”经济合作区域中,广东的轻、重工业都比较强,整体经济实力处于强势地位。其中,广东的汽车工业是最强的,石化工业也有一定的地位。随着市场的扩大,商品流动增强,导致产业分工变化,广东还可以进一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展自身经济。

  重工业加速潜藏隐忧

  环保———注意南沙的生态环保

  陈广汉就环保问题提了一个醒:广州原有的重工业区在发展中逐步变成城区,发展空间受限,一些重工业不得不外迁,靠海的南沙就成了首选。

  南沙是珠三角的核心区域,它有发展临港工业的优势,有利于联系国际市场,也方便海洋运输。在南沙发展重工业,有利于产业积聚,扩大空间。但在发展经济中,一定要注意保持南沙的原生态环境。

  就业———重工业可能减少就业

  还有专家担心,重工业发展还会引发一些负面问题。丁力指出,重工业的加速发展会对社会就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据了解,重工业与轻工业相比,单位投入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所下降。也就是说,假定经济总量不变,以轻工业为主的就业人数要比以重工业为主时多得多。

  广东如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就业问题就凸显出来了。(2002年,广东劳动就业人数占全社会总人数的比值比浙江低10%)重化工业对劳动的需求降低,如何更好地解决就业也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与面对的问题。

  重工业投资周期长,它对就业的影响在3———5年才会显现。由于CEPA的签定,广东吸引外资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传统外资(来自港澳台)的引进达到极限,不能寄望太高。一方面,广东可以在欧美积极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努力发展内源经济,自力更生。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