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政府力推劳务输出、科技致富等特色农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6日 08:43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杨毅 黄杰 程小旭 26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2000多万,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山地、荒漠、戈壁占三分之二。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无疑成为甘肃最有难度和最值得关注的课题。 严酷条件下的甘肃农业
甘肃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据了解,该省有耕地面积5112.93万亩,其中旱地70%以上,水地不到三分之一,是典型的山地型高原地区。全省年均降水量只有300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从东南到西北递减,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气象灾害多。严酷多变的自然条件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基础,给甘肃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制约。 基于这样一个背景,甘肃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强宏斌介绍说,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肃农业工作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一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3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调整为70.64:5.07:24.04:0.2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90.48亿元,增加值达到236.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3元,有21种农产品的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五位。 政府支招帮农民致富 独特的自然条件,也为甘肃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当地政府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后,便迅速开始为农民致富支招。 2000年,甘肃省有关部门制定了农业重点产业专项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五”期间全省重点发展22个农业重点产业,明确要求走特色农业的发展之路。2004年初,该省《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见》出台,确立了以产业化带动特色化,以特色化促进产业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基本思路。 基于此,全省各地迅速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长项和优势。目前,该省14个市州中已经有了超过100多个特色农业发展品种。比如,在定西市,大力实施一县一品战略,已经形成了“中国当归之乡”岷县、“中国黄芪之乡”陇西、“中国花卉之乡”临洮等9个特色农业之乡。在张掖,当地有玉米杂交制种109万亩,产量43万吨,占全国用种量的一半,调出量位居全国第一。等等。 甘肃省分管农业的副省长 小苏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甘肃特色农业的形成,主要得力于以下几点: 一是粮食生产保持平稳,主要农产品持续增长。这一基础条件首先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民也因此才有精力发展特色农业。 二是区域性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相当一部分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 三是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特色农业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地位日益显现。 四是特色农产品开发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明显。据统计,参与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经销、加工的农户数达到109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22%,户均增收1500元。 特色农业缘何受宠 特色农业为什么会在甘肃得到如此宠爱? 记者了解到,在甘肃省87个县市区中,至今还有34个县市区是国家重点帮扶对象。而在这34个国扶县中,有一半以上的农民以前自己种植的粮食不够自己吃。温饱问题、粮食自供问题至今在甘肃还是一道难题。 仅仅依靠当地发展传统农业又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怎么办? “事实证明,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甘肃借此攻破了世纪难题。” 小苏说,定西市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是很有代表性的。 1999年以前,十年九旱的定西市粮食没少种,但却没有一年不为解决温饱问题犯愁;1999年以后,地区按照新的发展思路,把粮食种植面积给压了下去,同样年年也是大旱,但却奇迹般地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定西市市长武文斌认为,是特色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原因在于,利用压下来的那部分土地,通过搞马铃薯、药材、花卉等特色农业种植,使农民腰包直接鼓了起来,然后,农民用手中的钱再买来粮食,间接解决了温饱问题。 “以前咱们在和老天对着干,你说能有几分胜算?”武文斌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说,定西市自然条件非常严酷,但应该看到高山、干旱也是一种资源和优势,比如马铃薯种植,这东西就适合较干旱、海拔高、光照充足的地区。 事实上,现今在甘肃,定西市这种顺着天时、市场、科学办事的做法已经深入人心,也被延伸到了贫瘠的陇原大地的角角落落。 一组数字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2003年,甘肃省在播种面积比上年调减194万亩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达到789.3万吨,亩产达210.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油料、中药材、蔬菜等主要经济作物增长较快,油橄榄、兰州百合、陇南花椒、陇东黄花菜、白瓜子、定西食用菌、临洮的球根花卉等地方性特色农产品也得到较快发展。 特色农业在甘肃的新内涵 种草、种花、植树、制种……这些是甘肃发展特色农业的传统内容,而通过连日奔走,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感觉到:劳务输出、科技致富两大板块已经成为了甘肃特色农业的新生力量。 天水市委书记张津梁说,发展农业的重要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而劳务输出恰好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何乐而不为? 目前,该市每年都有40-60万富裕劳动力输转向全国各地。这些人每人每年给家里带回来2000元,就是8到12亿的收入。张津梁认为,劳务输出不仅仅是带来了收入,其首先是解决了富裕劳动力,减轻了当地就业压力;其二是这些人出去后有相当一部分会带着技术返乡,进而带动一大片;其三是有一部分人出去后会变成城市人口,直接加快了地方城镇化进程。 而科技致富作为特色农业的新内涵,在甘肃已形成了连片效应。走访过程中,竟没有发现有哪个县区不讲科技或者不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科技的! 小苏说,特色农业在甘肃之所以能有新内涵,关键在于观念转变。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比较大的地区,大多数是特色农业发展比较快,龙头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谈及下一步, 小苏认为:甘肃农业生产条件虽然相对较差,但同全国一样,农业和农村经济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当前全省农村经济社会调整、发展的新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