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企的短缺困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5日 20:01 东方早报 | ||||||||||
文/王锐 李梓新 6月,浙江民营企业在这个夏日里处于一种焦急和困惑中。 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浙江命运遇到了一点新的波折。这个90%的企业都是民营企业的经济大省,缺钱,缺能源,缺审批的困境忽然到来,让大部分的民企产生了异样的紧张,而
轰鸣机器因停电而陷入沉默、银行纷纷向中小型民企关紧了大门、捧着巨额定单却再也找不到一块地可以建造厂房……浙江民营企业在这个夏天猛然发觉,自己在生态环境之中居然被孤立了起来,政策、能源以及资本都正在远离他们,甚至对它们严辞拒绝。 在一个变化的新局面里,政府、企业、能源、资本都在对自己的角色与方式进行调整,以求适应环境,度过难关,同时取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无论宏观调控的初衷如何,浙江民企比国企受的伤害和惊吓显然更严重;无论全国的能源状况如何,行政级别越高,停电次数越少也是事实,一位全国百强县的政府官员提议说,东北的电用不完,技术上完全可以传过来,但电力的行政分配和不完全市场化,让他们有钱也买不到电,民营企业遭受了非正常的打击。 东方早报记者在浙江杭州、温州、宁波、绍兴、湖州等多个城市进行了采访调查。接触到了政府、银行、企业、民间资本等处在目前这一经济格局的主角。对浙江未来的经济命运,做了一番调查与探讨。 记者们的感受是:一个最具市场化的地区,正在以最接近市场化的方式,处理宏观政策以及资源环境紧张带来的困局。 当地政府是两难的,一方面,他们坚持中央的规定,传言说6个月内不会批土地,针对电力短缺也不得不出面进行行政调配,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放慢也让各级政府感到了压力,但他们能够做的却有限,他们只能够补贴企业自购发电机,却很难在电量区域分配中争取到足够多的电,或者脱离华东电网,把东北的电买回来;当地的银行可以为中小企业准备足够的贷款资金,但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令下,这些资金却不敢轻易发放;尽管有些土地上的粮食只能作为饲料,但在“一刀切”的土地政策下,政府却不能让企业用这些土地盖厂房。 企业的处境也是无奈的,十年前他们还自信“越是宏观调整,民营经济就越有机会”,如今情况却已经发生了变化。 银行忽然将大额贷款审批权逐级上收之后,这些中型民企的资金链条开始紧张,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出售股权;靠轻工业完成原始积累,正企图进军重工业,却碰上了宏观调控的“快刀”,“建龙”、“铁本”事件让他们产生畏惧;尽管少数大企业一再表示影响不大,但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却无法躲过各方的短缺…… 面临能源、政策等多方面的突然袭击,地方官员普遍担心的是,民企的投资信心遭受打击将带来破坏性停滞。 当民营企业遇到如此困局,全社会都质疑民营企业为什么长不大时,最近来到中国的杰克-韦尔奇先生竟然说出了一席振聋发聩的话———“在美国,政府不仅不会站在大企业一边,而且还会把他们当作对手,用各种手段来制约大企业,相反,政府会对于广大的小企业尽力扶持和保护,因为他们解决了大量的就业。这是我们和你们的不同。” 而我们的情况,正如一位浙江官员所说的,政策制定者对民企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为他们在世界经济中的优秀表现感到骄傲,另一方面,各个部委因为和大型国企的历史渊源,往往在制定政策时无意识地忽视民营企业可能受到的伤害。 我们不清楚,韦尔奇的国家是否会在短缺的情况下,将电力更多地分配给中小企业,但我们知道,在我们这个国家,中小企业已经成了75%就业人口的归宿,当宏观形势突然对他们造成巨大威胁的时候,这个现象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