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负增长引发民企倒春寒 宏观调控板子过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6日 10:1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莫菲 上海报道 全国过热的民营企业投资欲望突然冷却。
6月10日,央行发布的5月金融运行形势报告表明,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偏快的态势明显减缓,当月人民币新增贷款1132亿元,同比少增1404亿元。 在所有信贷数据中,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贷款的数据更是描绘出一条清晰的、急速下落的曲线。 今年3月份,金融机构私营企业及个体新增人民币贷款79.9亿元,4月份骤降为29.73亿,5月份为-7.37亿,竟呈现自去年元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数据源自中国经济信息网)。 “相比国企,各家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总体政策是只收不贷,”深圳某银行行长告诉记者,“看来,这势头到今年年底前不会有太大变化。” 没有人能预料民企贷款的负增长将会出现怎样的结局和连锁效应,面对全国上万家民营企业家的手足无措,宏观调控的板子是否会过重地落到民营企业的身上? “倒春寒”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限制进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些话语牢牢地铭刻在中国民营企业家心中。 但,“不仅仅是有点冷。”民营企业家们认为。 “宏观调控之下,银行天天在逼债,”6月19日,在民营企业与资本市场国际论坛上,某嘉宾述说着一位民营企业家朋友的不幸,“现在他把厂房打对折抵押给其他人来筹集资金,可还是没人愿意帮一把。” 或许,这家民企的窘境并非个案。 自2004年4月,国务院下令严格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汽车五大行业,且严把信贷投放之后,不少民营企业的新增贷款就此急刹车。 “银根紧缩肯定会引起连锁反应。”江苏省工商联某工作人员这样阐述。 事实的确如此,调控已远远超出了五大限制行业的范围,对民营企业贷款的紧缩几乎波及大多数行业。 于是,危机正在加剧。 这场自1994年以来民营企业最大的危机也在煎熬着民营资本高达99%的温州。 据温州市人民银行统计,5月新增本外币贷款2.24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8.47亿元。 而2.24亿元的数字,在以往还不到一家银行一个月的放贷额度。 如果平均下来,包括温州所有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当地金融机构,每家的新增贷款额度只有1000多万元。相对于温州的13.64万家中小企业,这点钱无异于杯水车薪。 浙江东瓯律师事务所邵和畴律师表示,“不少民营在上次贷款到期之后不能再获得贷款,项目不错的也只能得到申请额的一部分贷款。”他担任温州多家民营企业法律顾问。 幸运的是,温州拥有较为发达的民间借贷市场。众多无法从银行获得资金的民营企业纷纷把期盼转向民间借贷。 据温州市人民银行、温州银监分局监测统计显示,民间借贷5月平均利率已高达9.580‰?年利率11.5%?,创下了2003年1月以来的最高点。 “现在,4000多亿的民间借贷资金存量,像接力棒一样,基本可以支持温州当地民营的资金运转。”邵和畴介绍。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民企都有这样的运气,不少民营企业顶着压力、想方设法地寻找资金。 据悉,已有一些海外资本开始“变通”流向中国,以高利贷方式为民企提供资金。 “项目已经投下去一半后银行不给贷款,坐以待毙的等死不如借高利贷资金找死,”一些民营企业认为,“倾斜的政策使我们胆战心寒,还是老老实实地不要做大。” 儿女有错父母有责 上述这位民营企业家的担忧不无道理。 据统计,对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不到30%的国有企业占用了70%以上的银行信贷,相反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现在已经超过了60%,但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了的贷款比例远远不到1/3。 换言之,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宏观调控中,国有企业仍是受银行信贷扶持的主体。 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目前国家四大银行只支持国内八家国有钢铁企业,对民营钢铁企业采用的手段是只收不贷。 北京某银行行长也向记者证实,该支行对大型国有企业信贷的政策基本没变。 5月,在全国工商联九届四次常委会上,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曾表示:“作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对本轮的宏观调控应该充满信心,但要强调公平。” 这番话几乎说出了所有民营企业家的心声。 原本为了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而执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其客观效果却是把扳子打在民企身上,使他们受到极大伤害。 西安海星集团董事局主席、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荣海认为:“换个角度看,在宏观调控中,民企相比国有企业受到冲击大客观上是必然的。” 他表示,从体制上分析,民营企业的投资欲望与干事业的热情远远高于国有企业。 那么,2003年上半年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政策的鼓励下,民营企业贷款速度加快,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争着给贷款。有钱又有投资冲动的民营企业家们当然会大规模地,甚至有些盲目地投资。 儿女有错、父母有责。 专家表示,“一头是民营企业投资过热,而另一头热的是地方政府与银行。如果没有地方政府与银行的积极参与,民营企业可能不会出现如今的局面,因此,这轮经济过热的过错不该由民营企业一方承担。” 而某银行行长道出了他们的想法:“德隆事件、铁本事件,包括近年来一些民营企业骗贷又恶意逃债的行为已经给了银行极大的教训,贷给民营企业,一旦出现坏帐,信贷人员很可能被怀疑受贿,因此,背负的责任与处罚会比国有企业坏帐要大得多。” 银行的担心与无奈似乎很有道理,但一些学者指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赵晓认为,“其实,无论是1994年,还是现在的宏观调控,受打击最大的是民企。原因是政府需要对国有企业负责,国有企业经营不好国家必须承担一切责任,而民营企业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张曙光也表示类似看法:“关键在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建设职能过大,国有经济庞大,政府成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再加上官员考核制度的扭曲,往往是市场未热,地方先热。调控前,各地争先恐后上项目,调控中,政府要保国有部门,于是不得不卡死民营企业。” 宏观面的从紧何时缓解不得而知,但民营企业限入行业的范围仍在不断地扩大。 日前,在中国民营企业权益保护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顾强处长说,民间投资在近30个领域面临“限进”障碍,包括保险、证券、通信、石化、电力,包括汽车等。 反思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曹玉书表示,连续三个月的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但任何一贴猛药都有副作用。 荣海认为:“宏观调控是为了禁止重复建设、运行低下项目,但这项政策也可能把运行比较好、只是暂时受到资金压力的企业搞垮,这不是宏观调控的原意,同时也会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民营企业家们有着共同的心声:希望政府包括银监会对这类企业的贷款能够有所松动,通过衡量与评估企业资产的整体情况,来善意考虑是否可以继续信贷支持,而不要一刀切,强行采取清盘措施。 迫于压力,不少民营企业已不得不快速调整枪头,重新制定投资战略,以谋求公司的生存。 “该卖的卖掉,该淡出的淡出,只留下建材与金融,单凭这两项,我们也能在2008年进入世界500强。”东方集团董事长张宏伟在这轮宏观调控下,放弃了辛苦开拓的六大板块发展计划。 据悉,西安海星集团也逐步退出IT行业而转投高速公路与农业;此外,东方希望集团刘永行电解铝的项目也在不断的“瘦身”,产能扩张计划宣布无限期推迟。 根据国务院有关政策,这轮宏观从紧至少会持续到2004年第三季度。 面临未来苦苦难挨的数月,荣海表示:“应该认识到,这轮调控对民营企业的理性发展有好处。” 他建议,首先,我们要冷静思考民营企业可以搞清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次,要认识到符合产业政策最终是符合市场发展,因此,即使没有宏观政策控制投资,但资金盲目投下去,也会遭到市场无情的打击,未来可能血本无归;第三,控制好现金流,压制好投资欲望,使现金适当宽裕,这样企业家可以过轻松日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曾表示,冷也是政府部门批出来的,热也是政府部门批出来的,过热了还要通过加强审批来抑制过热,其结果,我们搞市场经济这么多年,有关部门的审批权限不是被削弱,反而不断得到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