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宏观调控取得七成效 目前尚未出现通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4日 07:43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北京6月23日电 (记者 严桦)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副秘书长曹玉书今天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已经在7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七个方面是: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前5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8%,增幅比前4个月回落8个百分点,钢铁投资增幅回落22.5个百分点;货币信贷增幅
曹玉书说,当前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得到抑制,市场物价基本稳定。5月份,粮食价格环比下降0.5%,是去年8月以来首次出现环比下降。钢材和有色金属价格下降7.6%和3.2%。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4月份下降了0.1%,比去年同月上涨了4.4%,仍在可控制范围内。现在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幅是物价涨幅的两倍,物价涨幅是居民可以承受的。由于受上年涨价的滞后影响,三季度物价涨幅可能不会下降,但四季度物价涨幅会逐渐减小。 曹玉书说,在生产资料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推动下,从2003年1月开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结束了连续14个月的负增长,今年前5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了3.3%。未来一段时期内,物价会继续面临上涨的压力。 曹玉书认为,当前物价上涨的压力确实是存在的,主要来自生产资料和粮食价格的上涨。但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是两个概念。物价上涨主要反映在某些商品的价格上,而通货膨胀的本质是社会总供求以及反映这种社会总供求的货币。 眼下,生产资料价格和粮食价格同比有20%至30%以上的涨幅,会对整个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否会出现通货膨胀,还得从诸多方面进行分析。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总供求失衡,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从我国目前的情况和对今后几个月的发展趋势判断来看,仍然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这种供大于求的格局目前看来还没有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还不能成立。 国际价格因素也要考虑。从国际市场来看,除了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之外,其他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很小,因此对中国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从物价变动本身来看,当前推动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收敛型的。生产资料价格、粮食价格虽然同比上涨幅度很大,但是5月份与4月份的环比都是负数。随着宏观调控逐步见效和宏观调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这种态势还会持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