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缓慢投资缺乏出路 温州民资面临困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2日 13:57 瞭望东方周刊 | ||||||||||
同媒体深度报道: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记者傅白水 /杭州报道
无论对炒房的温州民间资本如何评价,作为资本,它必须找到合理的释放渠道和空间 温州到底有多少民间资本在炒房呢?坊间的说法是1500亿元,而由于其隐匿性、多渠道的特点,这笔资金的统计是不完全的。“温州炒房团”原本颇受欢迎。然而,随着全国房价尤其是长三角房价的飙升,当地居民和媒体遂将房价飙升归罪于在全国各地攻城掠地的温州人,于是原来在当地政府和开发商眼中的资本英雄顿时成了罪人。一夜之间,好似天使变成了魔鬼。 温州民间资本为什么热衷于炒房,显而易见的因素在于炒房是短线投资,风险小,见效快,获利高。炒房在眼下是高利润的行当。以温州人的敏锐眼光和市场反应速度,不注意到这一市场是不可能的。不过,这并非答案的全部。 产业之困 温州人热衷于炒房除了资本逐利本性外,其背后有其更深层次的诱因,即在于温州本地产业体制的缺陷。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温州造就了成千上万的百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经济总有发展瓶颈, 迫使温州经济急需整体的产业升级。但是投资重化工、机械等大型产业,温州缺乏产业基础;投资高科技产业,缺少技术、人才支持;继续眼下的轻工业产品加工生产和模仿制造,又面临着新市场规则的制约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一向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温州民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浙江大学教授史晋川认为,温州经济增长出现瓶颈,是因为它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异常缓慢,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代际锁定”。 产业升级缓慢,使得温州富余的民间资本难以找到投资于本地产业的领域,使得温州民间资本不得不将投资的目光投向外部和本地企业以外的领域。拥有雄厚资本的大企业则选择了长线战略,到中西部进行投资兴业,以寻求低廉的土地和人力资源,如奥康在重庆鹤壁投巨资建立的中国最大的西部鞋城。 而中小资本和零散资金,自己创办新企业或做大企业,则缺乏足够的资本和技术支持,不得不寻找短线项目,捞些钱就走。温州一个企业家说出了温州炒房团的投资动机:“手中有钱之后在本地找不到好项目,而中小企业融资又非常困难,无论在本地和外地办企业,都缺乏资本支持。只好到外地炒房子。” 体制之困 除了现有产业布局的限制,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如电力、矿产、公共事业等领域,由于市场准入的限制,又是民营资本受限的领域,使得民间资本作为不大。 由于温州的民企大都是从家庭小作坊发展而来的,是纯家族的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很少。温州民企大都不愿失去自己通过艰苦创业而发展起来的企业的绝对控制权。对外招股募集资金非常少,同时又非常谨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至今温州没有一家上市公司的原因。 温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远远少于台州、绍兴等地,使得温州的散落于老百姓和小作坊的资本无法通过股份制进入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而绍兴、宁波、台州等地正是由于拥有众多股份制企业,才使得富裕的中小资本能及时找到投资渠道和领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地区炒房的民间资本较少的原因。 近几年,由于国家对地下钱庄的严厉打击,使得温州资本原来通过地下钱庄获得高利息的投资私贷方式也陷于低潮。由于股市几年来的低迷,温州人显然不愿意在疲软的股市中帮贫救困,因此对这个领域投资兴趣不大。在目前国内投资渠道还比较单调的背景下,“买房子”就成了最适合的资产保值增值的手段。 在房地产市场上,温州家族联合作战的传统优势却有了可施展的余地。那些转战南北的温州炒房“集团军”,多是亲朋好友联合起来的,几十个人、几千万资金一起砸在某个楼盘上,可以迅速抬高楼价,获得巨利。随着南京、上海采取了对炒房的遏制政策以后,使得温州民间资本好不困惑,温州民间资本该何去何从。 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周松山介绍,人民银行截至4月底的统计,温州各项存款的总额是1846.27亿元,比年初增加了60.87亿元,由此可以估算温州人的投资节奏正在放慢,而放慢的原因是新的投资渠道不通畅,国家对于一些投资项目还未放开,以及缺乏投资平台所至。 无论对炒房的温州民间资本如何评价,但必须解决的是,作为资本,它必须找到合理的释放渠道和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