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使粮食生产出现由减到增的重要拐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1日 14:55 新华网 徐京跃 董峻 | ||||||||||
新华网北京6月21日电 (记者 徐京跃 董峻) 各地夏粮目前已基本收获完毕,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日前宣布,今年我国夏粮总产预计增加25亿公斤左右,增长约3%。 夏粮增产大局已定,给关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在国家宏观控调政策的作用下,各地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扭转了中国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夏粮减产的局面,全国粮食生产出现由减到增的重要拐点。
宏观调控措施有力 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 全国粮食主产区夏粮生产形势尤其喜人:河南省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十分之一,今年这个省夏粮总产将达2429.8万吨,比历史最高的1997年增加30.3万吨;安徽省夏粮实现大丰收,总产预计80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0亿公斤,在全国夏粮增收的25亿公斤中,安徽占到40%;山东小麦收获面积达4660万亩,是近五年来最多的一年。 回顾几年来粮食生产形势不难看到,从2000年以来,粮食耕种面积连年减少,产量一路走低,去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17亿亩降至15亿亩以下。去年10月,受国内外市场影响,大米、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这一波动引起了人们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 在此重要关口之时,中央出台了“高含金量”的一号文件。党中央、国务院还多次召开专门会议,明确提出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果断的措施,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赴田间地头,了解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情况。今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1500亿元,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直接补贴给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农民;中央财政安排数亿元,用于种粮农民的良种补贴。短短几个月内,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政策,力度之大、实惠之多、出台之快、要求之高,均属历史上少有。一系列政策措施既调动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又调动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从东北、华北到西北,从中部地区到华南,粮食生产的热潮在农村再次兴起,为夏粮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粮食流通改革启动 提高宏观调控的准确度 今年是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的第一年,粮食生产和流通加快向市场化转变。有些人担忧,粮食丰收了,会不会谷贱伤农,既实现不了农民增收的目标,也难保粮食的长久安全。 5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6月3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最新制定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标志中国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方面迈出坚实一步。这项酝酿已久的重大改革,不仅事关搞活粮食流通,促进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而且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 有关专家认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能使粮食涨价的利益直接传递给农民,并能使粮食市场信号回归真实,在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改革将提高国家宏观调控的准确度与有效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与此同时,国家把对粮食的补贴直接发放给农民,不仅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直接提高了农民收入,直接惠及了农民个人。 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指出,保护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了消除农民对粮食市场化改革可能带来风险的担忧,国家还第一次在粮食播种季节公布了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 搞好粮食市场调控,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课题。谷贱伤农,不利于生产;粮价过高,超过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又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国家将采取多种经济手段和价格干预等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保持全国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 转变粗放增长方式 确保粮食长久安全 随着各地小麦收获完毕,夏粮收购和新麦上市陆续展开。面对来之不易的夏粮丰收局面,有些基层干部又露出麻痹轻视思想,认为粮食产量只要上面重视,抓一抓就会增加,根本不用担心。还有人说“只要别人有饭吃,就不怕自己会饿着”。 农业部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国将确保粮食总产量达到4550亿公斤。尽管去年10月以来,粮价及其他农产品价格出现的波动,没有改变近几年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近期内我国不会出现全局性的粮食短缺,但这并不表明可以对粮食生产问题掉以轻心。 这是因为,一方面粮食生产周期比较长,又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不可能一蹴而就,加上近年来我国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减少,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连年减少,已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我国粮食生产的起起伏伏和来之不易的恢复性增长表明,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必须放眼长远,切不可掉以轻心。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洪远同时坦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会给农民收入带来一定的影响。还有农业专家提醒说,今年夏粮增产更多的是得力于中央“一号文件”等的政策支持和去年粮食价格的上涨。在这种情况下更应保持清醒,只有彻底转变粗放式的粮食增产方式,依靠科学技术和改善种植结构来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我国的粮食生产才会彻底安全,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才有竞争力。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