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从“中瑞现象”论民营企业制度的变迁与创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7日 15:11 新浪财经

  河海大学商学院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摘要] 制度是决定经济组织运行效率的最根本的内在因素,我国民营企业要想彻底冲破自身成长的障碍,就必须从对自身制度的分析入手。本文通过分析民营企业的几次制度变迁来探讨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提倡通过进一步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为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4环球小姐总决赛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关键词]民营企业 制度 制度变迁 制度创新

  近来由温州九家著名民营企业联合出资成立了中国首家民营财团——中瑞财团,大胆尝试产融结合的企业经营模式,被称为“中瑞现象”。财团模式在国外早已有之,然而对于我国的民营企业来说,对财团模式的尝试并不寻常。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素来在全国领先,中瑞财团的诞生表明一轮新的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浪潮正在出现。对于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我们需要给予应有的关注,对民营企业的改革需要给予应有的理论关怀。透过“中瑞现象”考察民营企业的制度变迁与创新,可以为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发展理念提供一些必要的启示。

  一、民营企业的成长及其背后的制度因素

  (一)民营企业及其成长的独特性

  中国企业改革的历程是一个复杂曲折而又不断向前的制度创新过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的确立已经成为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一般关注国有企业的制度变革,然而当经济改革已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民营经济获得巨大发展之际,民营企业的成长及其制度变革同样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及其背后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制度变迁与创新已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温州民营企业为例,改革开放20年来,温州民营企业就是凭借着一次次制度的创新使一个贫穷落后、很不显眼的旧温州,成为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令人瞩目的新温州,其主要经济指标均翻了五至六番,经济总量已跃居浙江省第三位,城市综合实力在全国22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列第67位,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4%。 温州民营企业也正是凭着一次次制度变迁,逐渐缩小了与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目标的差距,而走在了中国众多民营企业的前面。正是因为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才使温州民营企业有了如此的活力,因此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来探索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变化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民营企业是中国独有的而且是一个动态的经济概念,在不同时期我国对民营企业的界定有不同的认识。目前,民营企业一般界定为在中国大陆由中国人投资设立的非国有企业,具体包括私营企业、个体企业、乡镇集体企业、改制后民营资本占控股地位的原国有企业等。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民营企业从数量上到规模上都得到了不断的壮大,并且在拉动投资、带动消费、扩大出口、引领GDP的增长、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回顾我国民营企业过去的20多年,可以发现中国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弱到强、从“公有制的有益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二)民营企业成长的三个阶段

  民营企业的成长呈现出比较显著的阶段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调整和企业制度的变革。根据国家的几次政策修订以及民营企业自身经济总量的放大情况,可以把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原始积累的第一次创业阶段、飞跃的第二次创业阶段,而现在即将迎来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三次创业阶段。

  所谓民营企业的第一次创业阶段主要是指二十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是民营企业进行资本积累的阶段。这一阶段,许多民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在国家政策调整的夹缝中进行的,具有相当程度的政策性投机特征。这一阶段民营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的拾遗补缺者,依靠个人的关系获取发展机会,通过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和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来发展,追求产量以满足市场短缺需求,不少企业因此而赚取了第一桶金。

  所谓民营企业的第二次创业阶段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标志,“讲话”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成就,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开启了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浪潮。从90年代初到1997年,压抑已久的民营企业释放出巨大的热情,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中,部分民营企业开始形成相对的规模经济。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加强产权重组与企业改制,追求规模效应形成高速增长局面,企业纷纷进行多元化经营,经营管理关注内在质量和品牌意识,重视人才的引进,逐渐借助金融资本发展企业,对社会和政治荣誉追求开始显现。

  从二十世纪90年代末以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初见成效和我国加入WTO,企业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化竞争,民营企业的发展将进入另一次创业阶段。民营企业的第三次创业之路已逐渐显现于世人面前。民营企业在这一阶段将面临更多的外在竞争压力和内在制度变革的挑战。民营企业经过两个阶段的发展之后将更加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以及企业发展战略,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将成为新跨越的主要因素。

  (三)关注民营企业成长背后的制度因素

  三次创业乃是三次重要的成长跨越,我们不仅要看到民营经济总量、企业规模的扩张,更需要认识背后的制度变迁与创新。

  民营企业作为市场交易主体,其行为受到制度的约束,制度及其制度变迁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的三次创业不仅表现在它经济总量的不断放大,从更深层次来看,它还表现在民营企业在这几个阶段的制度变化与制度创新。制度是决定一个经济组织效率的内在根本原因,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学家就提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变量是制度性因素而并非技术性因素。并且还进一步以美国为例说明了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制度创新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动力。也正是由于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我们从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分析我国民营企业的三次创业就有了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民营企业制度变迁的基本分析框架

  (一)企业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分析

  从广义来说,企业制度是指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形式,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它具体是指企业与所有者的关系,企业内部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方式三个部分。从狭义来说,企业制度主要是指企业的组织形式,具体是指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现代企业由于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因此现代企业制度还包含着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这其中,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的产权制度,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公司治理,经营者与劳动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管理制度。本文对中国民营企业成长中的制度因素探讨主要针对民营企业狭义的企业制度及其制度变迁。

  新制度经济学围绕制度的分析提供了一套分析经济行为与制度之间相互作用的独特研究方法,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宏观及微观层面均处于持续的变革之中,正处于一个制度变迁的时代,对我国企业成长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成为个重要的理论研究方向。民营企业成长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可以从另一侧面体现中国经验的丰富性。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的过程。简单的说,制度变迁可以认为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即所谓“目标模式”)对另一种制度(即所谓“起点模式”)的替代过程。制度创新就是要建立新的要素组合方式或新的产权制度,即创建在生产激励方式、产权组合、资源利用效率完全不同于原有组织的新的组织形式,以从根本上实现其经济福利改善的目标。 在制度经济学中,一般用中性的词“制度变迁”来指代具有指向意味的词“制度创新”。制度的变迁总是逐步而且缓慢的,而且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制度变迁是快还是慢,取决于现行制度是否给人们带来既得的好处(即带来的报酬递增)和对外开放程度(即获得的信息完全或不完全)。既得的好处越多、开放程度越小,则制度变迁就慢,相反既得的好处越少、开放程度越大,则制度变迁越快。制度变迁还与制度变迁的收益有关,如果通过制度变迁可以获得更多的潜在收益,那么一个经济组织就有足够的动力去实施制度创新。而当市场中大多数企业都进行制度创新获取潜在收益时,那些不进行制度创新的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分析的三个方面

  中国的民营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交易主体之一,为了不断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效率,必然要通过优化和整合企业的经济资源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为了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民营企业的制度变迁、制度创新最根本的出路在于与国际接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狭义企业制度的定义,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一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二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三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三个方面分别涉及到所有者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经营者与劳动者三个层面的关系。

  同一般的企业制度一样,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过程中这三者的关系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前提,现代公司治理是保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基础。这三者不可片面,不可孤立,不可分割,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民营企业由于内外条件及各种历史原因,在企业制度创新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特征。因此本文将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来阐述民营企业的制度变迁问题。

  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是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原则。产权是否完整,主要用排他性和可转让性来衡量。而企业的产权制度就是对企业财产权利的一种制度安排。具体地说,一个合理的产权制度必须符合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产权界定清晰;其次是产权的流动性,产权必须是可以交易的;第三是产权结构必须合理,即产权必须是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而不是单一、封闭性的产权结构。

  公司治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是研究怎样通过一种制度的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益关系的集团。因此,广义的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

  企业管理制度系指企业内一切规范员工行动、指示办事方法、规定工作流程的规章或约定。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基础管理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它使每一次管理的创新得以巩固,而管理的发展又促进了制度的变革,企业则在这种良性互动中得以长期的生存发展。本文认为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必须要以建立专业化、制度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导向。

  三、民营企业的第一次创业阶段及其制度解析

  (一)产权制度

  这一阶段的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鲜明特征就在于:民营企业产权边界模糊,有着一元化的产权结构。这主要表现为(1)个人产权与企业法人产权不分;(2)企业所有者之间产权界定不清晰;(3)有些乡镇企业虽然事实上是私人的资本,但也有“政企合一”的倾向,产权边界更为模糊。

  虽然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只有产权清晰的组织才会产生高效率,但中国民营企业在这一时期的出色表现引起比较多的关注。许多经济学者在研究了改革开放初期民营企业在产权模糊的情况下却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现象后,提出明晰产权通常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充分条件却不一定是必要条件的观点 。他们认为很多情况下,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不取决于产权的明确界定,中国民营企业在这一阶段的出色表现来源于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安排满足了激励机制最基本的先决条件:把个人的收入和劳动贡献联系起来;企业经理和职工拥有更多的选择自由等等。正是这样一种激励机制的改进向相关行为主体提供了有力的激励,使民营企业爆发出了极大的热情并迅速发展起来。因此,这一阶段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对生产力的提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民营企业家们由于普遍没有意识到产权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对产权制度创新的需求并不大。

  (二)公司治理

  第一次创业中的民营企业还没有形成公司治理的概念,其对企业的治理还停留在创业者身兼数职,凡事亲历亲为,经营权和所有权不分的阶段。

  公司治理起源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和契约的不完全性。当企业的规模发展到所有者无法适应专业化管理要求的时候,企业的所有权就应当和经营权进行分离。这就需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订立契约,然而订立一份完全契约的交易费用(委托——代理的交易费用)是极其高昂的,甚至使得根本无法订立这样一个完全契约。为了减少交易费用和在契约不完全的条件下形成各方权力的一种制衡,“公司治理欲望”才会产生。

  这一时期的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在进行艰苦卓绝的创业奋斗以积累发展资本,创业者身兼数职,经营权和所有权根本没有分离,不存在委托——代理的交易费用问题,因此这时的民营企业没有“治理欲望”,也就没有形成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

  (三)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创立初期,企业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管理制度,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企业依靠创业者个人权威而不是依靠制度进行管理;家族经营现象普遍,“人和”或“血缘”在企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样的管理虽然不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却有着它的优越性:(1)创业者身兼数职,企业组织中管理层次少,易于沟通和节约管理成本;(2)在共同的信仰及价值观下企业成员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他们之间的不信任和可能的机会主义倾向大大减少;(3)所有者和经营者不分意味着无代理成本和监督成本,也不存在激励约束问题;(4)由于管理人员少,意见比较统一,可以迅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有着较强的适应性。正是由于这些优点,使得许多民营企业在原始积累阶段都选择了这样一种制度安排,事实也证明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在当时是有效率的。

  四、民营企业的第二次创业阶段及其制度解析

  中国民营企业在第一次创业之中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积累了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之后,而转入了二次创业阶段。这次创业中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使民营企业原来的有关制度越来越暴露出了它固有的缺陷。为了破除原有制度的限制,获取制度变迁的潜在收益,许多民营企业进行了一系改革。

  (一)产权制度

  这一阶段产权制度上的重大突破在于民营企业的大规模改制和产权重组。随着民营企业原始积累的完成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民营企业开始意识到企业产权制度改造的必要性,进行了一场企业改制和产权重组运动来明晰企业产权,但是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存在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这一阶段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进步与创新:(1)大多数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通过企业改制和产权重组,建立起了企业法人产权制度,严格地将个人财产和企业法人财产区分开来。法人财产制度的确立实现了投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法人主体,解决了投资者变动导致企业成长衰退的问题。(2)我国许多集体企业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产权改革,许多原来为了获得政策支持或其它原因而挂靠国有或集体单位的“红帽子”企业,纷纷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界定了企业与外界的产权边界。

  然而民营企业在这次创业过程中对产权的界定并不彻底。第二次创业中,民营企业通过企业改制和产权重组划清了企业与外界的产权边界,但是许多民营企业在企业所有者自然人之间产权却没有得到清楚界定。在创业初期民营企业是家族或朋友合伙打天下,很少对企业所有者之间的产权进行界定,但是伴随企业的发展,迟早会提出在单个成员之间重新界定产权的要求,这是“经济人”的本能,即使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也难以逾越这种本能。中国当代许多家庭企业及家族企业,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都不能不面对重新界定产权的难题。对于这个难题,有的企业较成功地进行了跨越(如希望集团),形成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许多企业则难以跨越,结果重新界定企业产权的代价是分割企业、肢解企业,造成父子反目、夫妻成仇、兄弟交恶,甚至毁掉创立起来的企业,这个代价不能不说是极为巨大的。

  其次,这一阶段民营企业的产权封闭,流动性和开放性较差。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沿用传统的家族制和合伙制等形式进行经营,其产权结构是单一主体,即多数是业主或家族所有的自然人产权,基本上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同一、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状态。这种产权结构流动性和开放性差,缺少社会化的监督机制,企业承担的风险过大,制约着企业进一步筹集发展资金,不利于民营企业向公众企业的发展。

  (二)公司治理

  第二次创业阶段,公司治理方面的主要特征和制度创新在于:(1)一些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开始萌发了“治理欲望”,尝试着设立了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这样一些治理机构,但是公司治理还停留在表象阶段;(2)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由两者的完全合一向两者的分离发展,但是没有实现真正的两权分离。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在1999年对我国178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治理结构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在所选样本中,50%以上的企业设立了董事会、40%的企业设立有股东会,1/3以上的企业还设立有监事会 ,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法律组织形式,但是这些变化相当程度上只是民营企业所有者违避制度风险和改变企业自身形象的摆设,其变化本身并没有真正改变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家族特征。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中“一股独大”、产权封闭现象普遍存在,使得股东会成了大股东的“一言堂”,民营企业处于一种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合一的状态,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

  同时,这一阶段所有权和经营权还没有完全分离,以家族经营为主重,股东和董事会没有把经营权下放给经理人。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经理通常是在给定的制度中按经理效用函数来制定企业决策的,经营者的行为并不总是与企业持续成长的目标一致,这就使民营企业的所有者不得不考虑聘请经理人员所需支付的委托代理成本。而在我国,所有者对委托代理成本的预期是很高的,这主要是由我国目前的客观环境造成的:(1)代理人的职业道德约束力较弱;(2)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高层经理人员的败德行为不能充分地在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上反映,高层经理没有面临在高层经理人市场标价下降和被替换的危险;(3)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如果经营人员进行的决策是非常规的,需要相机决策,那么代理人就有机会进行败德。如果代理人的行为具有高度的不可观测性,或进行监督的成本太高,那么必然导致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程度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代理人也就越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产生败德行为;(4)代理人面临的内部竞争压力小。正是这种对委托代理成本的高预期,使所有者对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表现出迟疑不决。

  由此可见,这时的公司治理还只是流于形式,根本谈不上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更没有达成股东会、董事会、高级经理层三权制衡目标。

  (三)管理制度

  从组织管理制度来看,民营企业在第二次创业中的制度创新表现为:(1)开始逐步学习和引进西方管理制度和经验,并开始重视人才的培养或引进;(2)大规模的民营企业还建立了生产、科研、财务、人力等职能管理部门,开始进行管理职能的分工。但是这一阶段许多民营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程序,管理没有实现制度化和专业化,许多决策的制定还缺乏科学论证,随意性、主观性较大。

  这一阶段民营企业用人制度上的问题尤为突出:民营企业用人往往还是受传统宗法思想的影响,处理人与人关系按照亲疏远近而差别对待,“子承父业、任人唯亲”是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民营企业中,家族成员有着一种明显的优越感,而非家庭成员即使非常努力也很难融入家族圈子、进入企业领导核心,不少优秀人才正是由于不能发挥才干拂袖而去。而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的素质和数量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民营企业在用人方面的明显缺陷是不言自明的。民营企业在这种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下,管理者缺少合理的知识结构,决策行为随意性、盲目性较大,缺少科学论证的过程,难以完成复杂多变的决策任务。

  此外,民营企业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战略决策与管理制度。企业的许多重大投资决策都是董事长或企业的核心领导层拍脑袋决定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民营企业普遍“短视”、缺乏应有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结果盲目投资、盲目搞多元化,白白浪费了企业的经济资源,却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五、民营企业即将面临的第三次创业和制度创新

  民营企业第二次创业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正如前面我们所分析的一样,二次创业的制度变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家族经营、产权制度的彻底改造、智力资本引人、企业管理的制度化、专业化等许多根本性的问题无法解决,还有待开拓新的思路。在国内国际环境发生巨变的世纪之交,怎样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民营企业探索的核心问题,民营企业的“第三次创业”呼之欲出,相应的制度创新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一)产权制度的创新

  产权制度的创新首先在于进一步明晰产权,彻底划清企业所有者自然人之间的产权边界。这其中明晰产权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明确产权主体,即到底是谁拥有(受法律保护的自然人投资主体或法人主体),拥有的比例大小。只要企业资产不在自然人之间界定清晰,其产权的排他性总是不严格的。只有在企业所有者内部界定了清晰的产权主体,企业的所有者才会把注意力从关心如何瓜分企业资产转向关心企业的积累,因为积累的受益者已经十分明确了。另外产权在企业所有者自然人之间界定还有利于减少由于相关人员的权、责、利不明确而产生的“搭便车行为”。企业作为一个团队,是各种要素的集合,企业的效率源于有效地协调各种要素的集合,使各种要素在集合的过程中尽可能少偷懒,这就需要在产权制度明确权、责、利。

  如何实现产权的社会化与公众化已经是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的重要问题。产权的社会化、公众化要求民营企业打破原有闭关自守的观念,股权向社会公众开放,引人社会公众股东和法人股东。民营企业成长中的基本素质提高与规模的扩张要求在产权形式上予以突破,从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产权的社会化是实现企业规模扩张与范围扩展的重要制度保证。产权的社会化和公众化既可以通过员工持股、人力资本入股等形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股票公开上市、法人持股等形式实现。产权的社会化、公众化的意义在于:可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分散股东风险;强化激励;优化股权结构等。

  (二)完善公司治理

  民营企业在第三次创业的制度创新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解决投资者素质滞后于企业成长的矛盾,激励优秀企业家为企业成长努力工作,降低代理的费用和风险。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民营企业首先应当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的要求建立“三会一经理制”,所谓的三会是指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股东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由企业的所有者组成;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由股东会选举任命,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和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管理企业。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就在于四个机构能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严格实施权责对称的经营决策制度,使其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同时又能相互协作形成合力。企业既不能一个人独断专行,又不能形成多个中心。董事会作为企业决策中心要建立议事制度,企业经营方面的重大问题,经理人员的选聘及利润分配等重大问题都必须经董事会集体讨论通过。董事会可当选择有关的学者专家等专业人才担当“独立董事”,以保证决策的科学、合理。经理层作为执行机构,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对董事会负责。

  在建立起良好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民营企业还应最终建立一个包括债权人、政府、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制衡机制 ,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三)管理制度的创新

  第三次创业中,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在于:实现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完全分离,建立委托代理制条件下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制度化、专业化。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在企业内部制定一套正式的规则和程序,作为组织的内部成员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实现从以往主要凭借个人魅力树立管理权威向主要依靠制度健全以保证管理权威转换,使管理权威集中于规章制度。管理的制度化首先在于建立起一套综合的系统的科学管理制度:生产管理、科技研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并且从生产研发到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都要建立约束、考核、激励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建立制度化的运行机制。管理的专业化要求引进专业人才对企业进行管理,而民营企业要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关键在于用人制度的的创新:(1)给予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经常选派员工进行培训教育;(2)积极建设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认同感;(3)薪资福利透明化管理;(4)引入现代激励机制和方案,如股票期权制度、员工持股计划等。

  其次,由于企业在新的规模下运作,必须将企业战略提高应有的高度民主来认识,积极建立相应的企业战略决策与管理制度,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制定与控制企业的战略政策和重大投资决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必须建立智力资本激励的制度安排。智力资本就是一种无形资本,具体主要由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本、人才资本、基础结构资本四个部分组成。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为稀缺的资源,如何通过分配制度安排对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激励,就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在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要素度量的基础上,通过分配制度上的安排,提供一种要素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安排。从西方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来看,可以实行智力资本股份期权激励、职工持股计划、有限合伙制(身股制)等这样一些激励方式。

  20世纪90年代末,温州地区许多民营企业如神力、奥康等大型集团公司,在较短时间里纷纷对企业体制进行改造,探索现代企业管理,塑造现代民营企业。整个温州民营企业界更是提出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温州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首要目标,并且在改革产权制度、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模式以及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上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这种现象也正在全国其他地区出现,表明我国民营企业的第三次创业已逐渐拉开了序幕。

  六、结语

  制度就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对各种组织的行为发生一般的限制,同时也给各种组织带来机会并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各种组织不仅在制度提供的机会下,促进交易,降低成本,同时推动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企业的成长过程也是企业制度变迁的过程,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经历了80年代混沌的第一次创业,走过了90年代狂热的第二次创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和民营企业这些年来不断对自身制度缺陷的审视以及不断进行制度的创新是分不开的。透过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的表象,我们看到的是一部民营企业的制度变迁的历史。民营企业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寻求自身的突破,不断的进行制度创新,从而造就了民营企业的今天。

  现在,中国的民营企业又迎来了中国内外环境的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空前提高;中国加入WTO,许多跨国公司涌入中国,抢占中国市场;国有企业改革初显成效,部分国企“起死回生”,竞争加剧;行业准入制度的放宽,国有企业在某些产业上的“有退有进 ”,使得民营企业施展拳脚的空间放大;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渠道的拓宽等等。这些环境的变化,既为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挑战,也为民营企业创造了新的机会。为了迎接机遇、接受挑战,中国的民营企业又开始了它的第三次创业之路,其核心就是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为民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蓬勃发展提供制度支持。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经济明天的希望,民营企业也需要确立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探索出一条如何打造按现代企业制度完全规范化运作的公众企业之路,为实现21世纪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维安,《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前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刘晓华、论我国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问题、经济学研究、2003

  3、胡军、中国民营企业创业三步曲、《北京工商管理》、2002.11

  4、孙早等、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文献的综述、《经济研究》、2003.4

  5、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第2版

  6、张雪华、梁文潮、制度创新——民营企业三次创业前一道坎、《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2

  7、袁东明、企业产权安排与公司治理结构、《江汉论坛》、2003.3

  8、鲁德银、产权制度变迁与民营企业的成长、《企业经济》、2003.2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河南高考舞弊案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