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贷扩张偏快的势头明显减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7日 12:15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6月17日电 (记者 王卫平) 中国这次宏观调控背后的一大动因是投资过度及其引发的贷款增长偏快问题,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终于让金融和经济决策层稍松了一口气:信贷扩张偏快的态势在5月份明显减缓,金融调控成效显现。 5月末,中国金融机构贷款本外币并表余额为18.25万亿元,同比增长19%,比上月末低1.4个百分点。5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1132亿元,同比少增1404亿元。
分析人士说,贷款余额增幅环比下降,得益于自去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包括连续三次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加强“窗口”指导、允许商业银行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贷款利率等在内的一系列紧缩银根措施逐渐奏效,仅靠动用准备金率政策就冻结了金融机构数千亿元本可用来放贷的资金。 早些时候,央行明确“稳健货币政策的近期取向是适度从紧”,并表示通过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今年初确定的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增长17%左右、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6万亿元左右的目标可以实现。 本轮宏观调控过程中,中央银行明显加大了票据和国债交易等公开市场的操作力度,对货币总量进行调控。5月末,广义货币余额为23.48万亿元,同比增长17.5%,比上月末低1.6个百分点。消除季节因素后,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月环比增长速度折年率为10%。总体看,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减缓。 上月人民币贷款发放规模为何能降至去年5月的一半以下?中国银监会对金融机构持续而强有力的监管同样可谓“功不可没”。银监会成立的时间虽不长,却屡屡发布新的政策法规来督促银行配合国家宏观调控,并防范自身的金融风险、提高竞争力,不久前又决定开展对电石和铁合金行业贷款情况的专项调查,遏制这两个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的势头。 金融部门减少贷款投放,加上国务院其他部门禁止或限制在钢铁、水泥、电解铝和房地产等诸多领域的过度投资,加强土地管理和撤消大量开发区——中国政府调控经济的娴熟技巧和初步效果让越来越多的海内外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摆脱所谓的“过热”,从而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在增加。 尽管如此,人民银行的一位官员日前表示,在目前宏观调控取得成效的同时,货币政策仍然面临挑战:首先,贷款期限结构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贷款少增的主要是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而中长期贷款继续保持较高增速,这将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的短缺,给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困难,同时不利于对投资增速的控制;其次,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虑,在控制贷款总量时中小企业首先成为控制重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主要是短期贷款,商业银行减少短期贷款影响最大的又是中小企业。因此,需关注中小企业可能再次出现贷款难的问题;第三,在目前消费物价指数较高的情况下,实际利率变负已使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调控中遭遇两难:不上调利率可能扭曲企业的经营行为,增加原材料屯积;上调利率又会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也不利于扩大消费,还有可能进一步刺激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投放。 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则表示,是否会进一步采取剧烈的提高利率方式来抑制信贷增势,“需要观察今后的经济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