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驳日本“控制中国论” 日经济需要互补与合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6日 09:53 国际先驱导报

  2002年中期后,“中国经济威胁论”在日本逐渐退潮,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市场论”;进入2003年,日本则进一步刮起“中国特需”旋风,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迸发了巨大需求,给日本经济复苏提供了稳定支撑,被日本称为一种新的“特需”。

  一时间,日本媒体铺天盖地演绎“中国特需”,学者也大批投入“中国特需”研究,中国课题炙手可热,企业更是紧紧盯住“特需”市场,大展宏图。近期,“中国经济过热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4环球小姐总决赛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的议论也热到日本,而日本的“热论”则带有一种深切的危机意识。

  在日本的议论中,中国经济存在两条出路,既可能是“软着陆”,也存在“硬着陆”风险。风险意味着危险的可能性。日本企业率先对中国经济前景惴惴不安;媒体、评论家又开始诠释“中国经济过热”,预测中日经济关系前景。其中,不乏为日本企业继续利用“中国牌”鼓劲的议论,日本著名经济评论家长谷川庆太郎的“控制中国论”堪称极端的代表。

  “丰田时代”已经过去

  长谷川大赞日本产品在中国的竞争力:凭日本产品的技术性能和企业巨额研发投资,日本产品将长期占据中国市场。然而,就算从为日本企业鼓劲的角度看,长谷川的观点也仅仅说对了一部分,那就是中国依然是日本企业可以获利的市场。但从现实上看,他忽略了几个重要的新变化,使其观点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中国市场已经国际化,日本企业在这里面对的竞争对手已不仅仅是中国企业,更多的是欧美韩等外资企业。在个别领域,日本企业可能具有竞争优势,比如数码相机、数字家电、移 动网络等。但即使在这些领域,也并不是日本企业独占:韩国三星电子产品在中国市场占有相当份额,而像诺基亚、摩托罗拉这样的欧美品牌已家喻户晓;在汽车领域,德国大众、美国通用、法国雪铁龙以及韩国现代等企业已在中国生根,“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时代已经过去。在中国市场,“日本制造”的竞争对手已转变为“世界制造”。

  中国需求的多元化和分散化,决定了供给的多元化。试图独占市场的战略将付出巨大代价。特别是在网络时代,需求与供给交互影响,需求决定供给更成为市场主旋律。长谷川所说的中国富裕阶层以获取日货为荣耀的说法,显然不合实际。事实上,中国的白领阶层或富裕阶层在购买产品时,既看重产品性能,也据其审美观追求产品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作为最重要消费群体的年轻一代,也不单纯追求日本产品,比如,中国年轻人拥有的韩国三星手机和国产手机恐怕不比松下、NEC等任何日本品牌少。

  正如中国一位投资银行家所说,中国的“杂货铺”依然代表着一种巨大需求。而这种底层的“杂货铺式”需求恰恰是中国需求的基础,也是外资并没有看上的角落。仅此“杂货铺”,日本企业倾其所有也无法控制。这或许是《日本经济新闻》曾描绘的“中国大经济”的“大”之所在。

  日货无法垄断“西送经济流”

  中国地区发展的先后顺序,形成了巨大落差,这种落差本身在市场内部酝酿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市场内部分工的前提。就像三峡因落差而形成了巨大势能,中国经济的地区差别本身也蕴含着不可估量的经济发展势能。仅依靠东部沿海的资金、技术以及产品就可以形成巨大的“西送经济流”。这既是外资企业的发展空间,更是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空间。

  在这一落差消除的过程中,长谷川在文中提及的日本建筑机械、钢铁、造船甚至工程设计、咨询等产业确实大有用武之地,这也是中日经济相互依存的良好体现。但并不像长谷川所言,中国的工程一定要依赖于日本的机械和技术。仅在北京周边的山路中,就可以发现奔驰着的大型货车已不再为“三菱”、“日野”等独揽,韩国、欧洲的合资名牌载重车随处可见,甚至已多于日本。

  同时,中国本土企业也日趋成熟,企业研发投资和研发实力开始上升。长谷川称,“中国制造的产品适应不了中国需求,比如建筑机械的使用寿命,三台不如日本一台,所以不如直接花三倍价格直接购买日本的产品”。现在,这或许是事实,但这不可能是永远的事实。比如在家电行业,已经历竞争洗礼的家电企业已开始注重研发投资,并将触角伸向国际空间。

  竞争中跳出无谓争论

  企业活动全球化,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时代已经来临。当前,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新技术研发成本急剧上升,任何企业甚至国家都无法单独实现垄断“国际标准”的研发,而是需要多方合作。这种合作不仅是企业间的合作,甚至已经发展到市场间合作。中日韩关于基础软件(OS)、第四代移 动电话及其网络的研发合作就表明了这种合作趋势。因此,中日经济的互补、合作才是中日经济关系的现实选择。

  特别是在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的时代,整个东亚都在探讨积极合作,走共同发展道路。日本是东亚产业化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头雁,这一点是历史事实。在今后东亚合作和中日经济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日本如何发挥现实的、合理的作用依然至关重要。

  中国入世后,中日经济互补和相互依存的深化,正在带动各自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将决定未来中日经济关系的变化。东亚两个大型开放经济如何协调彼此的政策,不仅将关乎两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更关乎地区的经济发展前途。因此,今后中日经济关系应更强调彼此的经济战略和宏观政策协调,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寻求共同发展,进而承担地区发展的责任,而不是去追问“谁被控制”、“谁取决于对方”的问题。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日经济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