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向宏观调控目标靠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5日 22:03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6月15日电 (记者 刘东凯) 尽管5月份中国经济的主要指标出现了减速迹象,但中国政府并不急于断言经济走势已出现拐点,而是采取“巩固成果,防止反复”的宏观调控措施,力争使经济回到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上。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5月份,导致经济过热担忧的根本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增速明显回落的迹象,同比增幅从4月份的34.7%迅速降至18.3%,回落了16.4个百
此间观察人士认为,中国政府对经济形势的清醒认识以及采取相应举措时的审慎态度,是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前提。尽管经济学界对中国经济是否整体过热的问题颇多争论,但中国政府从去年年中就已开始行动,采取“点刹车”的宏观调控措施,从信贷和土地供应等方面,对一些特定的投资过热行业采取了紧缩政策。事实证明这些措施是有效的。 统计显示,1至5月,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钢铁、水泥和铝的投资分别增长76.6%、55.3%和38%,明显低于去年全年96.2%、113.4%和86.6%的增长速度。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呈加速回落态势。 实际上,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与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过热时完全不一样,而中国政府在选择宏观调控措施及其时机和力度等方面也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这一点在货币政策上体现得尤为充分。到目前为止,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对某些过热行业贷款门槛等微调措施,而没有选择提高利率等剧烈的调控手段。这样做,一方面是看准某些过热行业主要依靠国内贷款扩张而对症下药,另一方面是避免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以及由此引起的海外游资涌入和通货膨胀风险。 中国政府在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还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让地方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并要求地方全面、正确、积极地理解和贯彻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 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说,从中国应对以往的经济过热、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表现来看,中国经济最终会实现“软着陆”。 中国政府十分清楚,目前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结构、体制和增长方式的问题。今年1至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8%,但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增长12.5%,而且农村与城市消费增长速度的差距呈逐月扩大趋势,到5月份已经相差近1倍。由此可见,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消费与投资比例失衡,是导致当前中国经济周期性调整的根本原因。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经济的总体走势,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 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放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可以预见,初步建立的市场经济体系将使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更具弹性,在“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指导下,“巩固成果,防止反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宏观调控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