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能源面临紧缺 > 正文
 
行政干预扭曲了国际市场对中国的预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3日 15:39 《财经时报》

  里昂证券亚太区市场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部总管李慧接受《财经时报》专访:“全球资源现状无法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说法不完全成立;中国需要变“现用现买”为订立长期采购合同,给国际市场相对稳定的需求预期,从而缓解资源成本上涨幅度

  本报记者 钮文新 邓妍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4环球小姐总决赛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中国的经济发展会否面临包括能源在内的资源瓶颈?全球的资源能否允许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财经时报》近日访问里昂证券亚太区市场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部总管李慧时,听到了否定的答案。

  在李看来,通过完善中国企业通行的“现买现用”的采购模式,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并通盘考虑、提高需求增长的能见度,可以缓解进口价格“井喷式”上涨及其带来的问题;平抑需求和增加供给能见度应当同时进行,而不仅是单方面地抑制需求。

  “资源不支持”结论片面

  《财经时报》:中国最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特别快,这势必面临包括能源在内的资源瓶颈。国外甚至有报告,对全球资源能否支持得起中国快速增长提出疑问。他们认为,发达国家经济经过多年增长,已控制了全球大部分资源,留给发展中国家的数量有限。

  李慧:说“发达国家已经把资源用尽、中国经济发展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这个结论并没有通过全面的、科学的验证,有一定的片面性。

  必须看到,尽管有些资源不可再生,但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却有替代品,而这些替代资源在中国并没有全面推广使用。比如发电,传统上中国以自己是“产煤大国”自居,发电一直以火电为主,水电的大规模开发近几年才开始,核电的份额也非常少。

  以钢铁行业为例,过去30多年,发达国家没有大幅增加产能,因此铁矿石的产能并没有大幅度增加。因此,以目前的产能来推断全球铁矿石资源不足,结论有失客观。

  实际上,国际市场之所以存在这一短缺而发生价格猛涨的情况,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前几年一直处于通缩状态,在很短的时间突然进入通胀时期,二者转化的时间极短,需求突然增加,包括国际社会在内,在心理及产能配给上一下子准备不足。

  改变采购方式

  《财经时报》:价格上涨太快确实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李慧:2003年的时候,全世界的媒体都在报道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因气候原因导致的供应下降,结果引发大豆等粮食作物价格大幅上涨。现在大家又在讨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铁矿石、海运价格开始下跌。难道短短几个月国际供应量真的突然增多吗?显然不是这么回事。

  我觉得,有效的调整心理预期及改变中国原有的以现货合同为主的采购模式,很有可能有效控制原材料的增幅。但在经济大起大落的格局没有彻底改变的时候,又有多少企业对未来有个相对准确的预期?

  在国际社会,供货商只有有了长期订货意向,才会安排相应的产能。我们曾与国外一些大型有色金属供应商接触,他们都认为,如果有长期订货意向,产能是可以提高的。他们不会在没有合约的情况下盲目投入。其实,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与供应商订立长期合约。当国外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慢慢把产能提高之后,价格涨幅也就放缓了。但是,中国必须为市场提供一个增加需求的稳定的信号。

  当然,不能排除有些资源确实存在供应瓶颈的问题,但改变采购方式,至少可以缓解购买成本的大幅上升。

  缺乏通盘考虑

  《财经时报》:这是不是说,中国的政府或企业更在乎眼前的一些变化,对整个经济增长缺乏一个整体、长远的预期?

  李慧:确实。在决策过程中,有时缺少发展的眼光。现在电力供应紧张的问题,不能不说与前几年的判断失误无关。此外,过去的农村政策及其粮食采购流通系统的弊端与其后的粮食减产等政策失误,导致了现在的供应不足,价格上涨。这些都暴露出政府缺乏一个从宏观到微观各层面的通盘考虑,以及行之有效的方案。

  追根溯源,中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尽管整体思维模式和经济格局都在变化,但相关的决策机制还没有彻底从原有的思维框架中转变过来。

  《财经时报》:现在中国也在倡导“五个统筹”,包括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也是非常明确的思路。您是不是认为,中国现在还不具备充分掌握利用国际市场的手段?

  李慧:我们还在初学阶段,现在还没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实际上,“统一采购”、“长期合约”是在今年初才开始形成一种趋势。中国从原来的“现买现用”模式逐渐转变的过程中,要给点学费,这也是正常情况。

  《财经时报》:中国的需求导致价格上涨后,您看到国外的产能增加了吗?

  李慧:根据我们对炼油、石化行业的研究看,亚太地区的产能并没有大幅增加。目前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短期内产能也不会有太大的增产。

  如果我们相信,中国经济增长将真正从投资拉动方式转向消费拉动,那么消费需求的增长带来的对上游原材料需求的增长将不可阻挡。长远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仍是向上的,应有一个市场化的调控机制替代行政干预,以提高市场的能见度及可预见性,减少可避免的投资损失。

  游戏规则已变 行政干预应压到最低

  过多的行政干预干扰市场预期,阻碍供给的正常进行,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依然受制于目前面临的瓶颈

  《财经时报》:您说不要用行政手段干预,但许多市场化的、经济的调控手段,对于中国这样尚未彻底从计划经济中脱胎的经济体,效果不一定最佳。您不认为中国抑制经济过热,实际上就是为了避免大起大落吗?

  李慧:主观上是,客观上不是。主观上的意愿并不一定在客观上取得实效。

  必须客观地分析引起通缩和通胀的根本原因。现在讨论通胀,最明显的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和资源成本的上涨,这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粮食供应下降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粮食收购政策不稳定,政策不稳定与没有可预见性息息相关,而不可预见性的最根本原因,是行政干预过多,进而引发供需方面的不平衡。

  《财经时报》:行政干预过多,对于中国有效地利用全球资源是否危害很大?

  李慧:显而易见。行政干预在原来孤立的市场里可能还能行得通。但中国现在很多方面已与国际接轨,资金来源也不仅是国内,游戏规则和对象都变了,行政干预应压到最低。

  需求、供给双管齐下

  《财经时报》:不管缺乏利用国际市场手段还是自己内在的各种体制性原因,毕竟价格上涨会对中国经济构成很大的威胁,这不需要抑制吗?

  李慧:需要抑制。但应该有更温和的、符合市场经济的方法解决。

  通胀的最主要因素是粮食价格、能源价格上涨和高固定资产投入,现在中国对这些方面都在控制。但同时,由于过去的一些政策不力造成的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大家对政府发出的很多信号不理会。可能现在看到政府说不能投资、不能建设,但两三年后,发现原来问题应该反着看。

  政府既然推行市场经济,就应用市场行为解决问题。通过制定一个长远可行的发展目标,提高市场能见度,调整产能,价格应不会像现在这样大幅度上涨。

  中国对目前的价格上涨不能一味地靠压抑供应来遏制。许多新产能很大的程度上属于结构升级,未来的竞争最根本上是成本和诚信的竞争。如果国际市场不能根据中国长远的需求增加产能,今天的抑制过去了,明天依然会出现爆炸性上涨。

  通过适度地控制投资,抑制需求,并通过订立长期供货合同,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更好地平抑价格上涨,这个过程很困难,也挺痛苦。但这一步必须要走,必须完全和市场靠拢,这样慢慢就能走向一个正常的平台。

  《财经时报》:您的意思是说,抑制需求的同时增加供给,就能更好地解决价格井喷式上涨带来的问题?

  李慧:我觉得能起到缓冲作用。在抬高行业准入门槛、起到抑制供应作用的同时,运行模式也应该做一些调整。运行模式包括采购模式,但采购模式的转变真正取决于能见度的提高,即行政干预的减少。我认为,资源紧缺的问题并非完全没有办法解决,但如果不给市场相对明确的长期信号,那就无法解决。

  另外,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战略储备机制。不仅企业要有这种意识,国家也要有。目前,中国不能说彻底没有储备机制,但运作还不是很市场化。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八国首脑会议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