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茅于轼 > 正文
 
《企业游戏》读后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1日 15:58 中评网

  茅于轼

  郭梓林同志写的这本书是探讨企业文化如何关系到企业运行成败的书。讨论企业文化的书并不少,但是多数是局外人所写,不是亲身体会;有的虽是局内人所写但目是为自己评功摆好,或者宣扬自己的企业。而郭梓林的这本书则完全是一种客观的理论探讨,虽然不够条理化,但是涉及到的理论十分广泛,有经济学、博奕论、心理学、政治学等。书里的故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4环球小姐总决赛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事又很多,读起来饶有兴味,使人得益非浅。我和其他几位经济学家一起创办天则经济研究所,管理十几个人的小单位多年,虽然天则所是非盈利机构,没有尖锐的利益冲突,我也没有经历过背叛、重组等等惊险的故事,但是如何办好一个企业,特别是作为一个研究单位的企业,文化如何影响到企业成败,一直是我十分关心的事。所以读了这本书有不少联想。下面就我所想到的一些理论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人是经济人,但不是计算机。

  经济学里面假定人都是经济人,是追求利益的理性人。所谓理性人是说人会斤斤计较,而不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经济学里面许多数学模型都是研究人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极大化,博奕论则更是如此。用这种模型推导得出的结果一般都能很好地经得起事实的检验,所以经济人的假定能为大家所接受,经济学的大厦才得以建立起来。这种研究事实上把人看成是一台计算机,然而人不是计算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事实上的人是经济人、阶级人(要求平等反抗剥削)、宗教人(对某种理论或观念非理性的信仰和追求)的复杂的混合体。否则的话,就不会有妒忌,打抱不平,也不会有报复、斗殴、情杀等等。举例来讲,企业内部股权的分配,并不仅仅是一个利益问题,更是一个如何评价过去各人对企业贡献多少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每人都会对自己评价过高。这并不奇怪,因为每人对自己工作的了解肯定比对他人的了解更多;对自己评价偏高是很正常的。对股权分配的不满,来源于对评价的不同。所以在讨论股权分配之前,首先要充分肯定每个人对企业所做的贡献,哪怕说过头也没有关系,然后再来分配股权就会顺利得多。相反,如果在股权分配之前首先互相埋怨一通,这样的股权分配会没有不吵架的。承认每个人的贡献,是考虑到人是阶级人,分配股权则回归到人是经济人。这也说明为什么要讲企业文化,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不仅仅是利害关系,还有人文关系。

  2)为正义而战是无聊的。

  郭梓林在书中谈到,为正义而战,会让一些人钻进牛角尖,既不考虑成本,又不考虑利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非常同意他的这一说法。所以我说为正义而战是无聊的。这种现象也是上面所说的人不是经济人的另外一种表现。其实,“正义的战争”不仅仅发生在企业之内,也发生在企业之外,在民族之间,国家之间。

  绝大多数人会认为“正义之战”是崇高的,个人为正义而战更是值得称赞的,为什么把它贬为无聊的呢?原因很简单,你有你的正义,我有我的正义。所谓正义之战就是各方对正义解释的不同而引起的。各方都有一批为正义而战的勇士,他们的特点就是只有自己的正义,不承认他人的正义。结果就是无法调解的正义之战。这一个多世纪以来,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国际纠纷也从争夺资源转向信仰或仇恨。尤其是人权的观念被强调以来,掠夺资源奴役百姓的战争越来越不得人心,这种战争的发起者将被联合国制裁,被全世界反对。现在的战争越来越多的是信仰不同或历史仇恨造成的,根本说不上有什么是非。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战争已经继续半个多世纪,也看不到任何解决的前景。现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冲突都属于这种性质。正义之战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它完全丧失了一切理智,任何调解都起不到作用,因为正义是不需要理智的。当然,有许多战争是为了权力,并不是单纯的正义。但是权力只有少数人才能够占有,而战争是要动员许许多多人的。少数人鼓动多数人的口号,就是“为正义而战”。多数人为少数人而战,他们受了骗还以为自己很崇高,甚至把性命都搭进去了,等到觉悟的时候恐怕已经晚了。我不是反对一切战争。如果遭受外来的侵略,战争是完全合理而且必要的。但仅此而已。

  3)一俊可以遮百丑,一丑可以遮百俊。

  这里的“一”就是指个人的道德修养。企业是一个利益集合体,大家因为追求利益才走到一起来了。但是企业领导人之间,尤其是一把手本人,必须懂得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人是不可能没有缺点的,问题在于别人能不能原谅你。如果自己站得直,坐得正,办事大公无私,即使决策有错,人家不会产生成见;反之,如果处处为自己着想,哪怕是正确的决策也会被人怀疑是私心起了作用。所以说:一俊可以遮百丑,一丑可以遮百俊。

  企业内的道德修养指什么?我认为就是对自己利益的克制。一般认为企业本来就是为利益而存在的,克制自己的利益是不必要的。我认为克制并不是完全地否定,每个人捍卫自己的利益是正当的,这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对个人利益的界定往往是模糊的,纠纷也因此而起。如果每个人寸利必争,寸步不让,企业就没有安宁之日。谁出来让利?最好是一把手。一把手拿的待遇稍微低一点,就能够对企业中所有的人保持一种道德压力,谁也不好意思拿太高的待遇。一把手的这种牺牲还不能挑明,如果老是放在嘴上,用这一点来对别人施加压力,结果很可能是适得其反。当然,如果别人不自觉,一把手的牺牲精神得不到响应,反而得寸进尺,那么企业只好散伙。企业是靠君子合同凝结起来的。都是小人的话,办不成企业。

  4)“私”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

  郭梓林的文章中谈到利他与利己的辩证关系,说得非常好。他说:在一个没有人愿意为了利己而利他的社会中,每个人只能回到没有分工的自己为自己的状态中,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只不过更“纯粹”而已。我在此想把私和公的关系再作一番探讨。

  由于自己的私而损害别人的私,是私所干的坏事;由于自己的私而产生同情心,进而关心别人的私,是私所作的好事。一块石头没有私可也没有同情心。所以私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市场经济之前,私多半变成侵犯别人利益的动力,私多半是作坏事;到了市场经济以后,私人财产得到严格保护,侵犯别人财产的代价越来越高,满足私心只能通过与人合作,于是私变成市场经济的动力。私既可以作好事,也可以作坏事。取消私心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问题在于如何引导私心去作好事,不让它去作坏事。答案在维护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不受别人私心的侵犯。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自己和他人是同一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之所以行不通,就因为此话只能适用一部分人。如果你是真心诚意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那么我一定愿意帮助你实现自己的愿望,只要把你的利益让给我享受好了。如果你我他人人都如此,利益必须出口才行。如果私心真是那么坏,那么我来帮助你克服私心,把你的利益拿过来,我就做了好事。这岂不是笑话。

  5)交换产生利益只是副产品,通过交换获得快乐才是交换的目的。

  一切平等自愿基础上的交换都对双方有利,否则交换是做不成的。但是这里的利,仅指物质利益,而且是可以用钱来表示的利益。市场经济就是这样由金钱推动前进的。但是这种状态是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呢?我想大多数人会持否定态度。因为钱并不是一切。那么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呢?

  人类不可能没有交换,不可能没有价格。这一结论是我从微观经济学推导出来的。因为资源配置的效率完全取决于均衡价格,没有了均衡价格人类社会将是一个穷困的社会。计划经济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交换既然不能抛弃,大家又对它有保留,解决的办法就是将交换过程变成一个快乐的过程。它不但产生财富,而且产生快乐。交换的快乐才是我们最后所追求的目标。不能产生快乐的交换虽然能赚钱,却不值得去做。那时办企业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且是生产快乐。这一快乐发生在企业内部,也发生在企业和顾客之间,企业和竞争者之间。企业文化的目的也变成追求快乐。这个变化过程现在就应该开始。

  2001.4.9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八国首脑会议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