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性财政政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1日 11:33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邓聿文 财政部长金人庆前不久在上海表示,中国总体宏观经济表现良好,已经走出通货紧缩阴影。今后,中国将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有保有控,确保中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回顾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6年来的情况,应该说,其在启动内需、治理通货紧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年均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1.5、2、1.7、1.8和2个百分点,年均增加就业岗位120万至160万个,6年共增加就业700万至1000万人。 但是,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对非国有投资的可能“挤出”;财政状况的可能恶化;政府投资的效益递减;宏观经济中计划色彩的增强;特别是有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具体来说,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第一,连续6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给我们留下了数额较大的债务。 目前整个国债占GDP的比重已从1997年的7.93%提高到20%多。财政赤字占GDP比重正面临接近3%的国际警戒线。其中,官方公布的中央债务占GDP的比重虽然不到20%,但中国还有很多隐性债务,若将隐性债务计算在内,则中国的综合负债率可能占到60%至70%。 第二,连续6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使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张内生为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必要条件。经济增长对积极的财政政策所形成的这种依赖,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事实上已经在逐步加深。 第三,连续6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会诱发通货膨胀。由于国家财政主要是向商业银行增发大量国债,如果最终导致中央银行超常增发基础货币,则会形成价格上涨压力。此外,如果较多的国债投资项目最终效益不佳的话,也会造成财政状况的恶化,从而最终导致价格上涨压力,形成通货膨胀。 有鉴于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当民间投资的增长达到能够支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时候,也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完成其历史使命的时候;或者当物价超常攀升,通货膨胀成为经济健康运行的主要威胁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必须及时转向。 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中性,也就意味着财政支出的进度放缓,这在当前是必要的。因为在当前经济情况下,中国不但存在局部地区局部行业投资过大、经济过热的问题,也存在着农业、能源交通、高科技产业、消费服务业等投资不足的现象。如果再考虑到对原来已经形成的长期建设项目,需要继续投入资金来完成续建和收尾,这就要求在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时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搞“急刹车”,也不搞“一刀切”,而是采取“有保有控”的财政政策,即中性财政政策。 事实上,今年的财政政策已有所微调。1至4月,全国基本建设支出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1%。虽然1至4月全国财政收入比去同期大幅上升,但财政部正采取把预算中已经确定的建设性支出往后推,从而将全国基本建设支出控制在预算管理范围之内。同时,央行、财政部决定减少2004年凭证式国债发行计划,发行总额从1100亿元减为900亿元。 财政政策从积极渐转向中性,也就是其职能回归正常。也许不要多久,我们就能感受到中性财政政策的调控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