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遏制地方投资冲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1日 08:30 中国经济时报 | |||||||||
孙超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增长的速度成为经济好与坏的价值取向,连普通老百姓都去关注的一个“标准”。经济增长的数字更成为了被各个地方,包括县、区、镇都拿来说事。致使有的人几乎把经济增长速度看成一种成功的象征,成为考核官员政绩的硬性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统计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央项目投资只增长12.1%,而地方项目投资增长却高达64.9%,增幅同比提高24.7个百分点。为此,中央政府才对几个局部过热行业的监管部署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但现实已经表明,在认识仍然存在分歧的情况下,这些措施收效甚微。特别是使用行政手段进行调控,地方政府可以在中央有效落实调控政策之前加快项目的审批和上马,从而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当前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景况加剧,资源瓶颈约束日渐恶化。 分析起来,地方政府投资热是有其原因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占主导地位,而一些行业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使投资风险成为投资者可以忽略的因素。再者,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和财政利益的考虑,用转嫁负担的办法,把一部分公共成本转移到老百姓身上,使得企业的成本收益以及市场信号价格发生扭曲,刺激了一些行业的过多投资和过快发展。如有的地方政府为企业建造基础设施,把开发的土地白送或者低价出让。这种投资对经济长远发展起不到很好的作用。另外,由于预期的作用,宏观调控本身成为对地方调控失效的原因。去年下半年投资增加了一大块,由于预期到中央会加强控制,各个地方都要赶在关门前再上一块,今年一季度新开工项目的加速增长就是证明。 因此说,如何约束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果将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标准进行调整,强调这样一种理念:数字的增长并非是衡量经济增长的惟一标准,而经济增长更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