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成功实验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1日 07:19 新华网 | |||||||||
新华网苏州6月10日电 (记者李灿 邓华宁) 苏州工业园区成立10周年庆祝大会10日在此间举行。这个工业园区因“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模式,形成了新的理念、新的机制和不断创新的意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而得到高度评价。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与新加坡之间最大的合作项目,面积260平方公里、人口23万,是中国为了借鉴新加坡经济建设和公共管理经验,取得改革开放新突破而进行的一次大胆实
10年前,这个地区只是苏州古城东侧的一片农村。而今天,这里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半导体、光电以及机电一体化产业的重要制造基地。2003年,园区生产总值达365亿元,是1994年的32倍。职工人均收入2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10元,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和5倍。目前,区内已有外商投资项目近1400个,实际利用外资69.3亿美元。德国英飞凌、美国国家半导体、瑞士迈拓科技、英国葛兰素、荷兰飞利浦、日本日立等5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设立70多个项目。 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王金华告诉记者,园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试验过程。10年来,他们派人员前往新加坡学习多达1300多次。为帮助他们准确领会新加坡经验,新加坡长期派数十人驻在苏州,与中方人员一起编制城市规划,一起招商,一起安排工程建设,一起为进区企业服务。对于容易产生误解的问题,双方人员总是十分耐心地辨析、演练。 经过长期虚心学习新加坡经验,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经验,苏州工业园区在经济建设和公共管理中形成了一整套新制度、新观念。比如,为了防止官员腐败,他们建立了严格的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为了防止盲目建设,他们形成了“先规划,后建设”的观念;为了吸引人才,他们建立了以“预筹积累”为主的公积金制度;为了引进外资,他们学会了“敲门式招商”,树立了“亲商”理念;为了加快货物通关速度,他们采用了电子报关和“虚拟机场”;为了方便居民生活,他们建设了多个“邻里中心”…… “我们真正感到,不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在苏州工业园区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世界500强企业、美国礼来公司在园区投资的一家制药公司的总经理丁博尔先生赞扬道。 为了让新加坡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江苏省、苏州市专门开展了借鉴新加坡经验的课题研究,发表了近100篇论文。苏州大学还成立了新加坡研究中心。10年来,已有1万多批外地人来苏州工业园区参观、取经,许多先进做法过各种途径传遍全中国。(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