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如何隐性垄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9日 12:14 瞭望东方周刊 |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郭奔胜、胡靖国、葛如江/江苏、安徽报道 一些先前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逐渐显现垄断态势 《瞭望东方周刊》近日赴江苏、安徽等地,对跨国公司的隐性垄断行为进行了调查。
并购提速 《瞭望东方周刊》在跨国公司密集的苏南地区了解到,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选择并购国内企业的办法落户这个地区。与跨国公司早期在东道国建立新厂的方式相比,这种“买企业”的做法显得更直接、更具有渗透性。 江苏省工商局公平交易局局长陈国庆说,有些外国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它们进入东道国不是为了寻求便宜的劳动力或者原材料,而是为了占领市场。因此,这些企业的投资方式不是自己创建新企业,而是购买当地企业,或者与当地企业建立合营企业。这种方式的好处很多,如可获得当地企业已经取得的市场份额;得到熟悉当地市场的经营管理人员;易于同当地政府建立联系,从而取得政府补贴或者其他优惠待遇。如果并购的企业过多,取得的市场份额过大,就会取得市场支配地位,甚至垄断地位。 《瞭望东方周刊》调查发现,跨国公司扩张势头十分迅速,从它们选择的路径来看,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某一家跨国公司在中国分别并购同行业中两个及两个以上国内企业。美国柯达公司的并购行为就是典型的“通吃”。这家公司看到了中国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早在1998年就通过一系列并购协议,把除乐凯以外的几乎所有洗印材料和照相器材厂家收归旗下,以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二是原来主要向中国出口产品的跨国公司并购中国的同行业企业。主要表现在家电、汽车等商业领域。三是跨国公司直接并购中国的实力企业。 品牌控制 据江苏省工商局统计,近3年来,至少有10个以上的知名企业品牌被外国企业“吃掉”。美加净化妆品曾经是国内消费者十分喜欢的一种日用化妆品,但是现在市场上却难觅其踪影,究其原因,就是在参与美国一家跨国公司的并购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品牌的保护意识,致使这个多年形成的中国品牌最终被洋品牌淹没。另外,《瞭望东方周刊》从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了解到,目前国内乳品包装业几乎成了外企的天下,从罐装机到纸质复合包装材料,中国的各大乳品加工企业几乎都在使用瑞典一家公司的产品。曾经有过几家技术较好的中资企业,但都在与外资企业的交锋中败下阵来,其中3家还被洋品牌“收编”。 技术壁垒 在苏州从事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的企业中,近一半的是美国和德国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新技术研制出来的新产品,让中国消费者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高质量的电子产品。但是,这些企业却在另一种层面上限制了中国同类企业的发展。 比如,来自美国的一家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制造商,将自己拥有的专利权或商业秘密的“私有协议”,不授予其他任何企业,从而人为地阻止了不同企业设备的互联互通,使竞争对手难以与其形成实质性的竞争;美国公司研发生产的诺顿杀毒软件,在中国市场上比较畅销。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时,每套价格为280元。但为了迅速占有中国市场尽可能大的份额,诺顿杀毒软件采用了限制性竞争的促销手段,即用户如果用了其他公司任何品牌的杀毒软件,只需另加59元就可换取最新的诺顿产品。显然,诺顿杀毒软件是一举两得,既抢到了不少客户,又阻碍了其他经营者产品的技术升级。 跨国公司目前已经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与80%的新技术、新工艺。台湾知识产权专家袁建中认为,一家公司将核心专利布局到位,往往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而从1999年开始,跨国公司就开始加快了在中国内地的专利申请。按此测算,跨国公司在中国内地的专利布局基本完成。而专利布局的完成,意味着跨国公司将进一步对中国企业采取技术方面的限制性竞争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