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GDP增长与宏观调控 > 正文
 
以市场为主导进行宏观调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9日 09:00 新京报

  近几个月来,为了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之政策,而且从近期所公布的数据来看,这些宏观调控的政策初见成效。

  最近出现的电力严重短缺、原材料价格攀升、水价的上涨、粮食应急系统的设立、一个个违法项目的下马等,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都围绕着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参与程度,都表明了最近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如何。

E歌时代来临了!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4环球小姐总决赛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按照一般的经济理论,政府对市场干预的理由,就在于市场失灵,就在于政府要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要减少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及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等。而这些政府干预可以采取三种方式:第一种政府在公共部门里直接生产并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第二种是政府不自己生产而是到民间购买;第三种是监管,政府既自己不生产,也不花钱购买,而是建立一个监管的框架来影响市场。

  宏观经济调控也就是这样一种监管框架。而这个监管框架的效用就在于有没有有效的法律体系及执法能力等。

  也就是说,目前我们的宏观经济调控可以理解为,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通过外生数量或价格变动影响内生数量或价格变动,从而影响而不直接替代市场主体的决策。而且这种影响并非是针对个体的、局部的、某个具体行业的,而是全局的、结构性的、整个经济活动的。比如说,在美国商务部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六条标准中,就把政府对行业生产行为的干预、把政府资源分配、企业产品和价格决策的控制的程度作为市场化与非市场化的判定标准。也就是说,市场化的标准就是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微观主体的活动,宏观调控也是如此。

  目前国内出台的不少宏观调控政策不是对微观市场经济主体发出相应的信号,以便利益诱导激励或约束它们改正自己的经济行为,反之,则是试图直接操控微观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要求它们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甚至于直接要求某个项目建设的停止。

  早几年政府行政部门就认为,中国电力重复建设严重,因此要求三年不审批与电力建设有关的项目。结果是经济一发展,电力紧缺情况马上暴露出来。面对着国内电力的严重紧缺,政府行政部门目前又在计划将把总装机容量为700亿-800亿千瓦的新电站投入使用,从而争取在近一两年内使电力供需大致达到平衡。

  目前国内电力短缺的真正原因在哪里呢?其实,如果真正按照政府行政规划来做,过几年又会导致严重的电力过剩了。这是因为,一是由于一些地方的电力严重紧缺,一些地方政府一定会突破中央政府对电力建设的规划修建相当数量的电站。据我了解,目前国内电力紧缺问题,并不在于发电的装机容量不足,而在于垄断及调控过度,使得电力定价非市场化。在目前,发电与供电完全分离,由于两者利益上的不协整、成本定价上的不合理,从而使一些发电厂根本就没有动力多发电。可以说,中国电力问题,如果不解决政府行政完全垄断,不解决发电与供电的利益平衡问题,不形成有效的对电力定价的市场机制,国内电力可能会永远在紧缺与过剩中徘徊。中国的电力行业是这样,其他垄断部门也是如此。

  还有,目前国内经济过热,与以往的经济过热都迥然相异,它多以是需求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如果仍然用以往行政主导下的宏观调控来直接操控微观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那么,在短期内这种作用会有所成效,但这种调控风波一过,过热又会卷土重来。因为,当某些过热行业用行政的方式打压下去后,其行业产品价格上涨是必然。而价格的上涨,利润的暴增,岂能不吸引大量的市场进入者呢?否则,只好垄断并降低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率。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一个明显的倾向是,有些行政部门正在制定种种进行市场管理和调控之条例与规则,但实际上这些法制可能成为操控微观市场人主体的工具。因此,目前国内宏观调控更应该以市场为主导,更应该通过政府发出的信号(无论是价格或数量)来影响微观市场主体之行为,而不是直接操控。

  □易宪容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北京传递雅典奥运火炬
美国前总统里根逝世
八国首脑会议8日召开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北京煤矿发生坍塌事故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2004北京国际车展
孙燕姿全国巡回演唱会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