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GDP增长与宏观调控 > 正文
 
以行政手段遏制投资的“非理性亢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9日 08:40 21世纪经济报道

  陶 冬

  5月以来,全国信贷政策急速收紧,新的贷款几乎停摆,部分已发出贷款也被银行收回。这是一场未经宣战的战争,中央政府已经由以劝喻和部分紧缩为主的软性调控,转向货币政策和行政干预双管齐下的全面调控。这可能是一场持久的战斗,其力度及长度都可能超过人们的想象,对经济尤其对是投资的影响也可能是超乎想象的。

E歌时代来临了!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4环球小姐总决赛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应该说,这轮信贷政策的调控是及时的,银行在贯彻执行上也比过去坚决、彻底。一个全国性的、跨越几乎所有行业的信贷紧缩已经成形,并将在今后几个月的月度统计数字中体现出来。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并不意味着这场战斗的结束。

  这轮信贷紧缩对于制止在投资领域的“非理性亢奋”是必要的,也有一定的效果,不过会比较难以持久。在一个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信贷是血液,是氧气,是维持正常商业运作的一个基础。贷款不可能无限期停止,而且“一刀切”式的停贷并未能触及目前投资过热的根本。一旦信贷恢复,“投资热”死灰复燃的可能性很大。

  造成全国性”重化工业”投资热的根源来自地方,来自地方企业、地方政府和地方银行的利益同盟。在这场游戏中,地方政府是主导,其背后是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上的GDP本位主义。地方企业与地方银行之间的互动是投资热的主体。企业在重化工业的投资充满着投机色彩——如果产品价格维持在高位,投资人将一夜致富;如果产品价格急跌,不还贷款就可以了。重化工业产品价格周期十分鲜明,多数产业价格十年一个轮回,两年赚钱可能是赚大钱、四年打平、四年亏钱。指望原材料价格一直维持在今年第一季度的水平,是不现实的,且不提原材料,运输、电力等瓶颈,以及超乎需求的产能扩张。

  银行为什么如此热衷地借贷是一个谜,在微观层次有无利益收受,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中国正在吞食着前几年银行改革停滞不前的苦果。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十分迅猛,多数价格均反映市场的供需。不过资本的价格却是扭曲的,利率并不反映贷款的信用风险及银行的合理利润。理论上银行是国有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股东像真正的股东一样紧盯着自己的股本。这就导致了不良资产的长期居高不下,制造了为降低今天的不良资产率而甘冒产生大量新的不良资产的风险、大举扩张信贷这样的黑色幽默。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地方铁三角对抗中央宏观政策的一贯做法,随着地方势力的增强,出现了地方诸侯联手要求中央给他们一次”犯错误的机会”。以最近事发的江苏铁本钢厂为例,中央的规定是5000万以上的投资项目必须上报,否则钢厂不得上马。撇开在征地、环保上的问题不谈,铁本将一个106亿元的钢铁项目分拆成22个小项目无一超过5000万元,无一记在钢铁名下。从中央的报表来看,统计很难发现这106亿元是一个钢铁项目,还是22个互不相干的项目。全国何止一个铁本!

  真正打破地方铁三角、制止脱离现实的投资热、避免大面积新的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还需要借鉴上一轮宏观调控的经验。这种调控是真正意义上的“点刹车”。现今的整体宏观环境较1994年来说相对较好,中央出手的时间亦较上个周期要早,因此调控的力度不必像上次那么大,不过定向、“铁腕”等调控思路对今天的调控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上一轮调控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相当长的通缩。出现这个负作用不是因为调控方法有问题,而是收手偏迟。如果上轮宏观调控于1997年中结束的话,结果可能会很不同。同期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盯美元”后产生的货币政策效应,也促成了通缩环境。上一轮调控确实是行政干预,但是必须看到今天的资本价格信号扭曲、地方政府干预均非市场因素,单纯靠市场手段未必奏效。长远地讲,政府应该以宏观的财政、货币政策为主,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调节经济。政府应该避免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运作或银行贷款,但是这些必须建立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北京传递雅典奥运火炬
美国前总统里根逝世
八国首脑会议8日召开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北京煤矿发生坍塌事故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2004北京国际车展
孙燕姿全国巡回演唱会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