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胜涛:中瑞初释金融冲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7日 07:15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何刚 “职位:总裁;年薪:50万加业绩提成,配奔驰350专用轿车;工作地点:温州总部”。 看着这份招聘启事4月份在各媒体传播,52岁的温州市总商会会长、浙江神力集团董
从1982年以3000元创业,到22年后成为拥资5亿多元的民企富豪,郑胜涛已经不满足于他在印刷和包装机械生产、房地产和环保等领域的显赫业绩。 6月16日,由郑胜涛出任董事长的中瑞财团控股有限公司,将在温州新城大道发展大厦17楼正式挂牌。他和王振滔、彭星、孙国敬、何建国、郑祥波、陈时升、郑步良、叶子健9位董事会成员的9间办公室,已经准备就绪。 这个多少有些特别意味的布局,也是9家民企在中瑞财团持股比例的一个缩影。为区别于很多家族企业的粗放模式,这9位源自温州“草根层”的民营企业家均分了中瑞的股份,并承诺将根据需要同时等量增资,他们试图以此推进搭建更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对于他们任何一位所拥有的亿万资产,中瑞财团5580万元的注册资本显然有些微不足道。不过,但凡对郑胜涛等9人有所了解者,应当不会太担心中瑞财团“可运作资金超过100亿元”的潜在实力,他们身后,是蔚为壮观的千百亿温州民间资金。 无论中瑞财团会经历怎样的成败曲折,郑胜涛都必须准备去面对。6个多月来,他和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国光房地产董事长孙国敬,试图联合更多有实力、讲诚信的温州民企,建立一个财团模式的利益共同体,以运作更大的投资项目,分担风险也分享收益。 郑胜涛或多或少意识到,这9家各自行业的龙头民企,以很多民企并不熟悉的“财团”方式连为一体时,温州、乃至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历史,正在悄悄裂出新的萌芽。 这应当是正逢其时的金融新萌芽。在经历20多年商贸和制造业发展热潮后,一方面温州经济的增速正在放缓,而另一方面,像郑胜涛等拥有庞大资产的温州民营企业家群体,自发地以各种方式,艰难而坚决地探索规模投资和金融创新。 郑胜涛应当清楚,他们正在闯入充满更多不确定风险的金融新世界。如何谈论这个“集金融、实业和贸易为一体”的新运作平台,郑胜涛比较谨慎。不过,他和中瑞财团董事会千挑万选出的新总裁杨新泉,有一个更意味深长的解释:这“不是单纯的金融机构”,而特别“注重对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的一体化融合”。 恐怕连郑胜涛自己也难分清,究竟是20多年的实业经验,还是在浙江大学所上的MBA课程,对他这次尝试的刺激和启示更大。但他的确想到,温州民间资金应该顺势而为。 纵观全球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当产业或商业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向金融资本转变的强烈冲动。而恰恰是这种转变和创新冲动,构成一个经济体在转轨时期极为关键的质的提升。郑胜涛和更多的温州民营企业家,无疑正经历并试图释放类似的冲动呢。 尽管还有太多的政策限制和市场障碍,但作为浙江省政协常委和温州市政协副主席,郑胜涛欲释放的金融创新冲动,并不止于一个中瑞财团。在5月份浙江省政协会议上,他明确建议,应加快组建浙江省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出生于工人家庭的郑胜涛,少年时曾练过举重。这种深入内心的、对力量的迷恋,让他在20年前以“神力”为自己研制的印刷包装机械命名,并借此创下亿万家业。 如今,身兼中国举重协会副主席和浙江举协主席,郑胜涛可以更有力地支持占旭刚等优秀运动员在世界赛场“力拔山兮”。那是激发并坚定他纵横商界、释放金融冲动的另一种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