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报的呆账准备如洪水猛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6日 17:17 经济观察报 | |||||||||
-清议/文 最近,中国一家非上市商业银行披露了其2003年度报告。据称,这是首份经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并由其出具“标准的无保留意见”的年度报告。有媒体评论说,该银行过去一年“计提呆账准备前业绩”大幅增长,由于加大处置不良贷款力度,资产质量获得提升等等。
但这不值得信任。 首先,包括银行在内,公司业绩一定是在严格资产减值会计核算下获得的。过分强调计提呆账准备前业绩,是企图误导财务报告使用人接受不公允业绩的表现。 其次,衡量银行的资产质量,最核心的指标是资本充足率。对于银行财务报告使用者来说,最容易把握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就是表观核心资本(净资产)对资产合计的比率。上述银行2003年初的该等表观核心资本充足率为6.21%,年末为4.85%,资产质量是提升还是下降不言而喻。 第三,呆账准备与业绩以及资本充足率的关系是,公允计提的呆账准备是公允业绩的前提,充分计提的呆账准备是资本充足率的前提。虽然上述银行披露了按照“五级分类”标准反映的贷款结构,但是并没有像上市银行那样严格按照现行贷款损失准备规则予以全面计提。如此一来,该行2003年度大幅滑坡的表观净利润是在少计呆账准备的前提下核算的,同样大幅下降的表观核心资本充足率是在总额远远超过年末净资产的应计提、未计提呆账准备前提下计算的。 依据现行贷款损失准备规则,“损失” 级贷款余额的呆账准备计提比例为100%,“可疑” 级贷款余额的计提比例为50%。照此计算,这家银行2003年度漏计的呆账准备至少在其年末净资产130%以上,这意味着公允或充分计提呆账准备下的净资产大大低于正负零,换句话说就是资不抵债,当然也意味着损益表大亏特亏,连老本都亏光了。 打算出售不良资产就可以不计提减值准备吗?在公认会计标准之下这是行不通的。原因是财务报告必须反映公允业绩和公允资产净值,否则不能满足公允列报的要求。遗憾的是,担当独立审计责任的注册会计师未就该等显而易见的公允性瑕疵表示意见,哪怕是含糊其辞的表述都没有。或许他们压根就不能选择非标准的审计意见,要不然就会被敲掉饭碗。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银行扮演着总出纳的角色,它们的财务报告足以反映社会平均的信任度状况。一家在信贷市场拥有较大份额的商业银行,假如它的财务报告有着太多信任度瑕疵,不仅说明它自己的信任度不屑一顾,而且由于它的资金触角渗透到四面八方,各行各业,社会性的公司信任度缺失问题由此而来。 显然,公司信任度问题不止于上市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