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间财团兴起 家族企业意图联合壮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6日 17:06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徐正辉 浙江温州报道 单一产业的家族化企业如何持续做大?温州民间剩余资本出路何在?在外界对“温州模式”进行反思之际,两家民间财团6月初在温州顺势而生。 第一家财团由浙江神力集团、奥康集团、国光地产三家民企作为发起股东,加上法
第二家财团为中驰财团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驰财团”),6月2日正式浮出水面。中驰由温州市柳市镇的长城集团、华通集团、民扬集团、永固金具、福达合金材料、东新密封、柳川房开共7家民企合资组建。 “这家财团旨在积极探索中国民营经济的全新发展模式,”中瑞财团新闻发言人、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6月2日表示,“它对温州企业或其他地区的民营企业具有启示性。” “这对抑制温州资本外流有很好的帮助。”温州市体改办研究员姜洪青6月3日对记者说,“而且有助于提升产业层次,是对‘温州模式’的一种突破,也是温州经济整体转型的信号。”他相信,温州今后会出现更多类似的财团。 中瑞、中驰浮出水面 中瑞财团的发起主旨之一,就是全力塑造一家由民营企业作股东、完全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社会公众型企业集团。 中瑞的资本金为5580万元,九家企业以各自的法人股入股,各占财团股份总额的九分之一。如果中瑞财团今后增加股本,九家股东均以货币方式增加相同的出资额,以确保九家股东股权平等。 “注册资本低不能说明问题,更要看这些品牌背后的资本实力。”针对一些人士提出的疑问,王振滔辩解说,“我们可以运作的资金超过了100亿。” 他表示,一部分资金来自于股东企业,一部分来自民间,还有一部分来自银行等其他途径。 有当地的分析人士赞同王的看法,他认为对于温州企业来说,资金不是问题。“这九家企业来自不同行业,他们在各自的行业内都做到了一定的知名度,单凭这一点,利用九家企业相互担保也可以从银行中贷到资金。况且等发展壮大以后,他们还可以尝试通过对外发债、上市、利用银行的资金捆绑做项目等进行资本运营。钱不是中瑞发展的瓶颈。” “财团离不开金融,中瑞进入金融业是必然的。”王振滔认为,“无论中瑞成败,其社会意义、政治意义都大于经济效益。” “如果运作成功,中瑞财团还可以控股这九家企业。但在控股之前,中瑞必须有好的盈利模式和发展空间。” 除神力集团老板郑胜涛、奥康集团老板王振滔、国光房产的老板孙国敬三位发起人外,来自法派的彭星、新雅的郑步良、耀华电器的何建国、星际实业的陈时升、远洋眼镜的叶子建、泰力实业的郑祥波等都对中瑞财团表示有信心,“中瑞财团第一,自己的企业第二。” 据悉,从中瑞财团酝酿、发起设立之初,这些董事长们就聘请国内知名专家组成“中瑞战略发展委员会”,着手研究、制定“中瑞”的战略发展规划。 目前,神力集团董事长郑胜涛将担任中瑞财团首任董事长,王振滔担任副董事长,孙国敬为执行董事长,其他6位为董事,以后董事长将通过选举产生。 最为耀眼的是总裁人选,这些浙江老板们拿出了“50万年薪+奔驰轿车+提成”的激励方案,全国范围招聘总裁。最后,来自武汉凯迪电力的杨新泉入选。据说最初应聘的有四万多份简历,后来精简到200份,9位股东最终确定杨担任总裁。 “中瑞财团与其他财团不同,产业、商业、金融一体化,这种运作模式很重要。”杨新泉对记者说,这是吸引他加盟的主要原因。中瑞财团的工作人员及更多具体工作都由杨负责,而董事会的9位股东负责制定公司战略和重大投资规划。 记者得知,组成中驰财团的7家企业是2003年柳市镇销售收入靠前的企业,资产总计26亿元。中驰注册资金为1亿元,可运作资金近30亿元。其中规模较大的长城集团、华通机电集团分别持股25%,其余企业各持股10%。中驰董事长由长城集团董事长叶祥尧担任,总裁与执行董事由华通机电集团董事长李成文兼任。 私企大联合并不容易 把这些各自为战的温州商人聚合在一个公司之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此前,温州市在当地成立商会,并鼓励同行业公司进行横向联合。但这一次,联合在一起的家族企业并无业务上的关系,这主要是一种资本结合。 姜洪青说:“通过组建财团可以很好地解决单一企业的家族化问题。”然而,问题是如何防止一种貌合神离的情况发生? 热情很高的王振滔认为:“成立中瑞财团,是希望放大九个企业的品牌效应,要发挥九九八十一的效应。以往温州的企业往往都是单枪匹马,总体实力显现不出来。现在我们九个企业成立一个品牌,可以打温州牌,把它做大。” “同时,中瑞财团也引入退出机制,中途任何一家可以随时要求退出,其他几家将会召开董事会决定退出企业的股份是平分还是引入新的股东。”王说。 有人担心,这些财团会不会最终又变成由一两家力量更强大的企业实际掌控的家族企业?香港、美国财团发展史上经常有这样的例子。 “股权平分!那么谁听谁的?没有一个核心人物,在中国很难平衡股东间的利益。”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他不看好这种企业间的联合,“联合证券走到尽头,最终被华闻系收购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 记者注意到,中瑞股东中曾经有浙江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和天宇锁业董事长奚得平,而现在却换成了另外两家。对此,王振滔解释说:“股东从最初几十家到最终的九家,经过了十多轮的协商磨合。” 奚得平最终退出了中瑞,他对记者说:“中瑞财团成立是个好事。只是天宇有自己的经营范围,我在时间和精力上有可能顾不来。” “好几家最初退出的企业现在都后悔了。”王振滔说,他认为退出的企业一是未能认同这种理念,一是由于他们自己的股东们意见可能不同。 进入基础领域和金融 “中瑞财团比原来单一企业的发展更省力。”中瑞财团战略投资顾问李信民说,“此外,在争取项目,与政府谈判,获取银行贷款方面都很有好处。” 6月16日中瑞将在温州市发展大厦17楼正式挂牌营运,成立之前,中瑞已有多个项目在洽谈中,其中包括温州的发电厂项目、道路基本建设项目、西部及东北的小商品城等。此外,市政工程、铁路、机场、房地产等大型工程项目都将是今后涉及的范围。 6月3日,中驰财团办公室负责人魏清宇接受采访时说,中驰财团采用项目制,成立六个部门,每个部门对准一个行业。“到2004年年底为止,我们将以房地产与国企兼并为主导开展工作。我们希望能够真正做几个项目,如沈阳、武汉青山、山东等房地产的项目都已开展了。” 据介绍,中驰财团的长期目标在于公共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现代物流、进出口贸易、高新技术、金融、国企兼并、借壳上市、风险投资等。 至于财团股东们赖以发展的消费品行业或低压电器,中瑞表示不会重复投资。而中驰则明文规定,“7家企业除主业之外其余的业务都放到财团内部来发展。” 两家财团都定下了国际化发展的目标,中瑞的郑步良说,中瑞“近期目标是成为温州、浙江的区域性控股集团;第二步是瞄准国内市场,远期目标是走出国际,和国际性的财团竞争。” “到时再公开更多的秘密,如组织结构和具体项目等。”王振滔对记者说,估计挂牌那天,中瑞财团将至少签约4个项目,投资总额将超过20亿元。目前,中瑞九家股东的净资产总额大约为30亿-40亿元。 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是,其中两个项目已经确定,一个是当地的新建电厂,一个是温州机场扩建工程。 温州民间资本的新出路 2003年5月,8家温州制锁企业率先走上“强强联合”之路。当时,温州官方评价为“一次革命性的产业资源整合,对温州产业强化优势、提升品牌、增强竞争力有很强的启示和示范作用”。 在温州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这种“强强模式”迅速向其它行业扩散:家具行业80家优秀企业组建温州“家具航母”,统一品牌经营、统一兴建生产基地、统一市场服务等;40多家拉链企业投资3.5 亿元,组建几家联合集团公司,筹建中国拉链生产基地;模具行业也在组建温州模具实业总公司,联合对共性技术攻关。 王振滔不认为中瑞财团是简单的联合。“以前其他企业是航队的联合,我们是联合航队。连中驰财团的模式也只是中瑞刚成立时的想法,是最原始的。” “这些都是温州市推进本地经济变革的一个雏形,中驰和中瑞,更像一个探索者。”姜洪青说。 这种探索的目的在于摸索一条可以解决温州企业走出家族化的道路,又区别于“炒房团”四处盲目投资造成本地剩余资本外流。 在温州地区20多年的发展中,一大批民企为当地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也积累了相当的民间财富。问题是,在第二轮扩张中,受制于温州本地狭小的市场,多数温州企业将对外投资看作“二次创业”。温州企业在内地省份大量投资,温州炒家活跃于股票市场,温州“炒房团”受到广泛关注。这种看似无序的投资冲动也影响了温州本地企业的持续增长。 “温州的民间资金起码在2000亿以上。”姜洪青表示,“如何利用好这批资金不仅仅是政府的问题。” 他表示,造成民间资本的大量外流主要是因为温州政府投入公共设施不足,城市化程度不高。消费水平、劳务工资、工业成本增加,这加大了在温州发展产业的难度。 幸好当地政府一直避讳的资本外流问题正日益引起重视,政府开始动员资本返乡。2002年4月,温州新任市委书记李强公开提出,要“把温州人的经济变成温州经济”。 如何利用剩余资本?一些专家提出了“中间人”的概念,从产业形态上说,一种是商会,一种是财团。 据悉,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会和财团相继成立,“政府已经由原来的恐慌转向态度平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