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不扩张亦不收缩 结构调整“保控并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6日 14:03 《财经时报》

  经济学家刘国光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说,“现在不只是财政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整个宏观调控手段都在转向中性”;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相对于紧缩的政策而言,本身就是中性的政策

  本报记者 定军

E歌时代来临了!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4环球小姐总决赛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近期有关“财政政策转向中性”的说法,或许是官方首次公开承认财政政策的转型。相关专家认为,这意味着过去积极的财政政策,即扩张性政策的淡出,已经进入操作阶段。

  虽然上述说法仅针对财政政策,但权威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基本开始转向中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进入了特殊时期——不搞“一刀切”,而是松紧结合的结构性调整。

  宏观调控转为中性

  “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政策提法都很对,其实现在不只是财政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整个宏观调控手段都在转向中性。”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家刘国光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这样说。

  此前,5月27日,中国财政部长金人庆在上海一语惊人:现在中国总体的宏观经济形势非常好,但也要警惕通货膨胀的发生;作为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应该告别先前多年的积极状态,向比较中性的政策过渡。

  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说,将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此,各方的经济学家解析不一。但刘国光认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相对于紧缩的政策而言,本身就是中性的政策。他说,从总量政策看,目前的宏观调控已经进入到了“中性时期”。宏观调控的中性可以理解为两大调控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时中性,也可以是两者的松紧搭配结合;宏观调控走向中性的原因,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处于平衡状态。

  关于财政政策的中性,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财政政策将转向公共财政,建设性国债支出也将减少。

  从宏观角度讲,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即通缩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要放松,财政支出和信贷投放都会增加,通过鼓励购买力补充需求不足。但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通胀时期,为了控制需求,财政支出和货币信贷都要减少。

  目前,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平衡,尽管通缩渐渐淡去,但物价指数(CPI)增幅仍在-2%~3%之间,属于正常波动。因此目前经济结构性问题被认为比较突出,而总量上宏观调控应采取中性政策。有关“财政政策应转向中性”的建议,刘国光教授曾在2003年四季度的中国社科院经济形势秋季座谈会上提出过,并于今年一季度春季座谈更明显表达出来。

  不搞“一刀切”

  相关专家认为,目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进入一个特殊时期,即两者都要“不搞一刀切”,通过有松有紧的政策结合,调整中国的经济结构。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吕炜表示,财政政策转向中性,意味着财政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在退出,同时建设性国债减少,整个财政支出的结构会发生变化,公共性支出会增加;再就是财政会更多地解决经济的不平衡,特别是民生和公平问题。比如农村、教育、城市低收入群体问题等。财政政策在体制不完善时,其作用相对于货币政策的作用会更直接,效果更明显。

  经济学家刘国光则认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也要不搞“一刀切”;尽管货币政策容易成为总量政策而非结构政策,比如对“过热”的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信贷要收紧,但对于交通、农业、电力、中小企业、第三产业,信贷仍要放松。财政政策也一样,对于电力、交通行业等瓶颈行业依然要有支持力度。

  此前不少专家认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政策,或许也将转向结构性政策,将不同的利率区别对待,如长期贷款利率和短期贷款利率、长期存款利率和短期存款利率区别对待,对不同的行业执行不同水平的贷款利息等。

  1998年以来,中国中长期贷款比重不断提高,2004年3月末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已达40%,比1997年末提高20个百分点。这种贷款结构性问题,势必需要一定的结构性政策调整。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没有同时将收紧的政策实施于农村信用社。今年一季度,短期贷款中的农业贷款增加1203亿元,同比多增352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增加1158亿元,同比多增334亿元。

  财政政策仍有所为

  相关专家认为,财政政策转为中性,不能单纯理解为“财政政策不作为”。

  吕炜指出,财政政策的中性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理解:第一,决策者对于政策效果是否保持积极性,对于经济波动是否保持积极的关注态度;第二,从熨平经济波动的角度讲,经济在进入通缩或下滑时期,财政是否干预经济增长,或少干预经济增长,而转向环境保护等方面;第三,财政政策是否转向公共财政,更多地关注市场做不了的事情,比如教育、公共卫生,以及关注民生问题等方面。

  但在目前利率没有市场化、货币政策有些难度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审慎”是必要的,因此未来若干年,财政政策地位仍特殊并重要。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专家宋立表示,目前出口退税仍在执行,这说明尽管国债投资的数额在减少,但财政政策仍有积极的一方面。此前财政部已经表示,今年财政收入的盈余将部分地用于兑现出口退税欠账。

  财政部科研所刘尚希对《财经时报》说,目前财政政策的中性是从总量意义上讲的,既不扩张,也不紧缩;同时也“有保有控”,进行结构性调控。比如国债投资转向农村等。但对经济发展瓶颈方面的问题,比如电力等,仍会扶持加大投入。

  此前,财政部长金人庆指出,在中国局部地区和个别行业投资过大、经济过热时,也存在着农业、能源交通、高科技产业、消费服务业等投资不足的现象。这要求在制定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时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搞“急刹车”,也不搞“一刀切”,而是采取有保有控的财政政策,只有这样,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泛珠三角区域整合9+2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美国中情局局长辞职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孙燕姿全国巡回演唱会
法网公开赛 NBA总决赛
欧锦赛 AC米兰中国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